失去左下臂的残疾人张伟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垦荒山种下55亩果树,以惊人的毅力在龙门麻榨山区绘出致富新图;本身就是残疾人的刘洁英不仅自己艰苦创业,办起了五金制品厂,还先后安排了58名残疾人在自办的小厂就业,用自己的爱心点燃了残疾人的希望之光……读着《惠州日报》日前刊登的系列残疾人艰苦创业的报道,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油然而生敬意。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疾病、工伤、车祸、自然灾害等意外事故,残酷地夺走许多人的健康,给他们留下伤残、痛苦。一个人失去健康,变成残疾,不但行动不便,精神也受折磨。这种双重的痛苦,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面对残疾,面对生活、学习、工作的艰难,许多人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或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但更多的则是像张伟民、刘洁英那样,以极其顽强的意志奋起自救、拼搏,“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最终改变了命运,减轻了不幸,赢得了人生的胜利。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仍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吴运铎眼睛被炸瞎了,仍写下《把一切献给党》。他们之所以成功,首先是由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热爱生命,向往生活,正是他们的基本精神支柱。其次是脚踏实地,立志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做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尽管他们的能量是微小的,但当汇集到中华民族的巨大发电机组中时,也同样能为推动祖国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贡献力量。这也正是张伟民、刘洁英等许多残疾人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