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通过严厉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想方设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立慈善总会、及时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成功打掉18个带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8280名
2005年1月17日,根据群众举报,我市公安部门调集重兵,一举端掉了一个设在博罗县石湾镇某临时搭建工棚、组织严密的大型赌博窝点,行动中现场共抓获庄家、赌徒、放高利贷人员及“黑保安”等68人,收缴赌资现金人民币18万余元,查扣接送赌徒用面包车4辆、涉案小汽车3辆,收缴砍刀10把及赌具一批。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惠州的必然要求。我市公安部门始终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2004年以来,精心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扫除“黄赌毒”、打击“两抢一盗”等系列专项行动,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8280名。成功打掉了惠阳郭某、惠东周某、黄某以及惠城区盛某和博罗陈某等18个带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171人,缴获各类枪支6支。一举打掉了19个贩毒团伙,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506人,缴获毒品海洛因2.643千克,摇头丸2260粒,毒资32.43万元。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治安稳定,我市获得了“广东省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的光荣称号。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还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2004年,我市大力推广惠城区《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的试点经验,坚持民主公开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把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治市紧密结合起来,全年全市有80多万人次参加了各种普法培训,法制宣传普及率超过80%。
慈善总会筹集善款5000多万元;城镇和农村低保金发放率分别达100%和96.7%
“如果换肾成功,我将以毕生精力回报社会。”
在5月19日市慈善总会成立暨募捐晚会上,接过36万元捐助的刘小军含着热泪深情地说。患上尿毒症的惠州学院毕业生刘小军是不幸的,这几年为了给他治病,患食道平滑瘤的父亲经常出外捡垃圾,而患有胃溃疡的母亲则自己不吃药,几年下来他家已欠债近15万元。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在他急需做换肾手术的时候,市慈善总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惠州市慈善总会包括赈灾济困救助、助学兴教、重大疾病医疗急救、道路交通事故救助等4个专项基金,目前其专项帐户已收到善款4500多万元,认捐金额5000多万元,至5月19日,已有1个单位和6位个人受捐第一批慈善款,受捐金额合计为88.5万元。市慈善总会的成立,必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增加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困难群众也是社会的重要一份子,没有他们的安居乐业,就谈不上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市从1997年开始实行低保政策,近几年,我市的“低保”制度日趋完善,保障范围也逐年扩大,保障金额也不断得到提高。2004年我市有低保对象36977人,比2003年增加了1254人,发放低保金1756.46万元,城镇和农村发放率分别达到100%和96.7%,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去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7535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87%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广大市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一环,有效促进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2004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7535个,有6200名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87%;27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获得了53.8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全市共建立10个再就业培训基地和4个再就业培训定点单位,2004年全市共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059人次,培训后再就业率为75%。
同时,抓好信访工作,及时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2004年,全市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的总量为21441件次,同比下降8%,起到了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良好秩序的作用。
去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70元,比增7.7%;今年起全市农业赋税零负担
2004年我市有农业人口180多万,占总人口的61%。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市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年来,我市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科研开发和加工流通能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我市有112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34家,2004年销售收入27.1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22.45%。龙头企业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惠东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带动8000多户农民种植马铃薯,有22个基地。
梅菜是我市农产品中的拳头产品,主产地惠城区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年产销梅菜3万多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带动农户达6800多户。事实上,近几年我市的梅菜、甜玉米、马铃薯、韭黄、荔枝和龙门年桔等6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有万亩以上水果基地和蔬菜基地的乡镇分别有42个和16个。近年来,我市一大批依靠种植特色农产品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盖起了“马铃薯楼”、“甜玉米楼”、“梅菜楼”等。
去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增长7.7%。
从2005年起,我市全面取消农业税,实现全市农业赋税零负担。全市农民将轻装上阵、阔步向前。 本报记者何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