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寻访惠州老店老行业
 
发表时间:2005-05-22 02:32:16  来源:惠州日报
 
引 言

    随着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不少惠州老行业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在惠州的一些老街小巷内,打白铁、老照相馆、卖草药、卖凉茶等老店老行业,就在大多数现代人逐渐遗忘它们的时候,它们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虽然它们曾经辉煌过,曾经黯淡过。如今,因为他们的存在,不经意间就勾起许多惠州人对往昔的回忆。
 
 
  冯家白铁店已成了惠州的历史见证之一
 
    每当路过市区中山南路,一阵阵铁器敲打声从一间小店里传出。这是坤记五金白铁店的师傅在打造白铁制品。提起白铁店,老惠州们一定不陌生。虽然白铁店在现代城市已经逐步被淘汰,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中山南路和水东街仍有几间白铁店。

    “我小时候就住在坤记五金白铁店附近,那时我们还常常到那里看师傅打白铁,现在路过那里还能听到敲铁声感觉很亲切。”一位60多岁的老惠州对记者说出了他对坤记白铁店的印象。不过,坤记白铁店的历史不仅仅于此,该店的老师傅冯国坤告诉记者,现在这间坤记白铁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搬来,但冯家的白铁生意已经做了80多年了。

    冯师傅从16岁就干打白铁这行,现在他已经60多岁了。在他的记忆中,从祖上开始,他们的白铁店经营的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如箱子、垃圾铲、水桶、漏斗等等。还有不少人把家里坏了的水煲、饭煲等拿到白铁店修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用上了塑料、不锈钢等生活用品,白铁生活用品则日渐式微了。不过,现在坤记白铁店转为生产工厂、餐饮店等用的排烟管、排气管,生意很是不错。除了惠州本地顾客外,还有东莞等外地的生意来往。此外,坤记白铁店制作的银行钱箱也是热销品。冯师傅告诉记者,他们的钱箱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白铁店里还准备了一批成品钱箱,方便银行随时更换。

    从冯师傅的父亲,到冯师傅,冯家的白铁店已经成了惠州历史的见证之一。如今,冯家的白铁生意又传到了第三代冯子文手中。现在,冯师傅和其爱人李女士在店里负责一些半成品工艺制作,而冯子文则负责工厂的工程。店里固定的工人有6个,有时忙不过来还会再请一些工人。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年代,古老的白铁行业依然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发展,很多人都觉得惊奇。冯子文则对记者说,要想保留这古老的白铁行业,就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今他们到工厂做工程,也是老行业的新发展,所以他并不担心这门老行业被淘汰。

    在采访结束时,冯师傅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冯家单凭白铁生意,已购买了私家车,还建了一幢新房、买了一套商品房,生活过得不错。
 
  遇到感冒发烧等小病痛,抓几样青草药熬水喝已成了许多老惠州的习惯
 
    “这几天感冒了,老不见好。”“那你有没有去抓些草药啊?”这样的对话,对于惠州人来说并不陌生。遇到感冒发烧等小病痛,抓几样青草药熬水喝已成了许多老惠州多年的习惯。

    惠州人对青草药的独特情感,已历史悠久。据《惠州工商史话》记载:“解放前,惠州的药业可分为几类:中药、西药、中西成药、制药作坊、青草药店等。青草药店,县城董公桥(惠新西)有天良堂,府城大东门(中山东)有善和堂,打石街(中山西)有徐和堂,水门有苏亚浓青草店等。”或是治小病,或是保健,或者煲水来喝,或者用来洗澡,又或者用滚烫青草水的热气来熏,惠州人都爱抓青草药。

    在聊到惠州的青草药时,一位从小在惠州长大的朱女士对记者说:“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生病了,外婆就用青草药煲了一大煲青草水,倒入木盆内。当时的木盆上都有一个长长的手柄,外婆就让我趴在盆子的手柄上,然后用一张被子把我和木盆蒙在一起,用青草水的热气来熏。也真神奇,病真的好了。现在,我们家里人遇到一些小毛病,也不去看医生,而都爱抓青草药来治。这种民间疗法,也倒真的有效。”

    现在,古老的青草店大多都寻不着踪影了,除了在水东街还有一两间历史不久的青草药店外,更多的青草药都出现在市区的各个肉菜市场里面或旁边。

    记者在南门、桥东、桥西等市场都发现了卖青草药的档口。林林总总的青草药堆在市场并不起眼的角落,但是前来光顾的人却有不少。有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需要的青草药。有的人不知道用什么药合适,但只要说出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卖药的人马上就能熟练地在草药堆里抓一把青草药,而一把青草药通常也只是二三元。

    一位在桥西市场里卖青草药的老阿婆告诉记者,青草药都是从农村收购来的,还有专门的人送货上门。如果今天买不到你想要的青草药,还可以订购,她则会让送药的人上山挖,一般隔天再去就能买到。

    记者还在南门市场里一个青草药档前观察,发现不到十分钟前来买青草药的人就不下十个。看来,惠州人对青草药的感情还真不浅。
 
  历经百余年的照相馆,仍有人惦念找寻……
 
    在市区水东西路新建照相馆里,记者看到了一台老旧的照相机。一座四脚的实木架支撑着一个“木方盒”,“木方盒”上还盖着一块黑布。店里的老师傅黄灵古告诉记者:“这个四脚架座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产品,单单架子在当时就要1000多元。而这台相机用的是6寸公元片,一张公元片可以拍16张1寸的黑白照片。”为了让记者有更感性的认识,黄师傅拿出了废旧的一张公元片,并打开相机的6寸盒,熟练地把胶片安装在上面。相机还通过空的软管连着一个橡皮球,黄师傅告诉记者,这就是相机的“快门键”。当拍照的时候,摄影师傅用力挤压这个橡皮球,球里的气体把快门“鼓”起来,这样就完成了拍摄,从取景镜里看到的还是人的倒像。有时师傅还会用一块黑布盖住自己的头和相机,这样就能避免过强光线影响照相师傅看取景镜。

    从事照相行业40多年的黄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照相店都用上了数码相机,这种传统的照相机现在惠州已经不多见了。

    据一位老惠州介绍,这间照相馆的前身就是惠州有名的温卓卿照相馆。据《惠州工商史话》记载,惠州城府万石坊温卓卿照相馆(现位于市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部附近),是惠州创业最早、经营最久的照相馆(惠州人过去称为影相店)。照相馆大约于1910年开业,并成为上世纪20年代惠州最大、最高级的照相馆。1938年,惠州第一次沦陷后,温卓卿照相馆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温卓卿老先生去世后,照相馆由温太太及儿子温寿彭打理。上世纪40年代,惠州陆续开了好几间照相店,如白梅、友缘、东方、西湖等等,照相业还算发达。直至1953年,温卓卿照相馆旧址被华侨联谊会接收,改为办公楼,影相店迁到县城新建路,还用温卓卿照相馆的招牌。到1956年公私合营才改为新建照相店,以后再迁到水东西路现在这个地址。

    黄师傅告诉记者,或者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或者因为其老招牌,现在仍有不少从外地回来的老惠州想方设法询问照相店的新地址,重回相馆照相。
 
    本报记者黄若冰 钟 玮
 
 
各方声音
 
加深人们对惠州文化的认识
 
    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林慧文:惠州一些老店老行业如打白铁店、卖青草药等等,以前在惠州曾经是非常兴旺的。如打白铁,这是惠州家喻户晓的行业,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白铁用品息息相关。广东人用青草药比外省人要多,惠州老百姓对青草药的感情更是难以割舍。青草药已成为老百姓崇尚的民间疗养方法,现在还被市民广泛使用。

    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老行业已经消失了,或者有的改变了其生存方式。老行业的兴衰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老行业今天能够生存,我认为是文化的影响力。我们对老行业的宣传、报道、挖掘,实际上并非要恢复老行业,而更重要的是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使人们加深对惠州文化特色的认识。
 
手工制作的糖仔味道独特
 
    退休老教师叶伟强:我从小是在惠城区长大的,和很多老惠州一样,对于惠州一些老行业,有一种莫名的感情。小时候,我家是卖糖仔的,我的父亲也因此被邻里称为“糖仔带”,生意在当时还是挺红火的。家里卖的糖仔都是手工制作,小时候我还常常帮着家里做糖仔。

    还有打白铁、木器业、竹器业、青草药店等等,这在当时的惠州都非常兴旺。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很多老行业都已经不存在了,存留下来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兴旺了。现在街上卖的一些糖,都是用机械化制作的。虽然我已经80岁了,但是,以前我家做的糖仔的味道,现在还清楚记得。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