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将于年底投产,1200万吨南海炼油项目即将动工……在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或投产,惠州迎来新一轮发展潮的时候,科学编制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相当及时和必要,将对惠州城市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顺时而动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初稿于近日完成。昨日,记者前往市规划建设局,了解了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特点及其相关情况。
修编背景
产业结构变化、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发展
市规划建设局城市规划编研中心主任施为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曾编制过两种版本的总体规划,第一个版本是1979年编制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指导当时市区10年的城市建设。第二个版本是在1989年编制的,规划的远期年限为2005年,规划控制范围为123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约为37.9平方公里。该版总体规划第一次提出了市区向江北发展的构想,在江北建设新行政中心区。目前,江北新行政中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拓展区。1994年惠阳撤县设市,编制了惠阳市总体规划,1997年重新调整《惠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该规划未能履行上报程序。
施为学说,由于1989年编制的总体规划于2005年到期,再加上我市城市发展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11月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改变了我市产业结构,提升了惠州在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03年6月,我市行政区划调整,惠阳撤市设区,惠州市区面积扩大到2672.3平方公里,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市的城市空间逐步由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发展转化。另外,随着泛珠三角发展战略推进等因素,惠州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对惠州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因此,我市重新编制总体规划尤为必要。
修编过程
委托4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研究,2004年5月全面启动修编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3年,我市委托省社科院编制完成了惠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同年8月还委托国内4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咨询工作。2004年,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编制新一版《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省政府批复同意我市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本次总体规划的修编由市规划建设局进行协调组织,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惠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组成联合规划工作组,同时邀请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国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承担相关专题研究,并于2004年5月全面启动修编工作。
施为学介绍,为使本次规划修编更具科学性,市规划建设局还进行了7项专题研究,分别是惠州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人口及用地规模专题研究、重化工城市空间特点比较研究、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影响分析、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研究及城市空间区划与管制研究。经过紧张的调研、编撰和修改,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
修编特点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重型化调整,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施为学说,与1998编制的总体规划相比,本次总体规划的编制视野更宽,特色更鲜明。这首先体现在按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相关要求,强调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突出惠州向外传递区域辐射力的“门户型”中心城市功能;强化与港澳及东南沿海的交通和经济联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港口条件,加快滨海地区临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调整。其次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生态保护。
据了解,本次总体规划提出了惠州建立生态城市的部分指标,对区域绿地、各组团绿地系统进行了规划。再次是强调了适宜聚集与效益发展、空间整合与互动发展。本次总体规划适当强化规划期内聚集发展策略,同时力求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进行空间整合,推动组团内部发展要素的全面整合。
本报记者李郁英 通讯员孙维柯 卢云巧
(意见反馈联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联系人:王 洋 杨景 电话:2117634 电子邮箱: byzx@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