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在社会上引发了“神六热”,不但其纪念邮折热卖,就连航模玩具也成了孩子们的新宠(见本报10月26日B1版)。此外不少人还通过报纸、电视等,了解和掌握到许多航天知识。
就在“神六热”兴起之时,笔者想起叶永烈。之所以想起他,是因为20多年前,曾为《十万个为什么》撰写过大量科普小品的他,掀起过一阵“科幻小说热”,使整个社会对科技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和渴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科幻小说热”并没有持续多久,叶永烈后来便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了。他的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科普之路还很长。
20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很重视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但整个社会科技氛围并不浓厚,成效并不理想。某省曾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为5%,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抽样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5的人相信求签可预测人生或者生命,1/4的人相信相面;而对纳米、因特网、分子、DNA的认知程度,回答正确的仅占18.17%—27.52%。
这一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把握“神六”飞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在全社会掀起“科普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相当紧迫而重要的一件事情。虽然科技的功效不会像企业生产那么快见成效,这边原料刚投下,那边就有了成品产出,但把科技普及教育“养起来”,并不是白吃饭,科技普及投入的功效,正如春华秋实,厚积薄发,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