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重要功能分布
(1)中心区:南部新城中心区、江北中心区、陈江中心区、惠阳中心区、大亚湾中心区。
(2)城市住区:江北地区、东平半岛、水口地区、金山湖地区、南部新城地区、陈江北区、陈江西区、陈江南区、秋长地区、惠阳北区、惠阳东区、大亚湾地区。
(3)工业区:基础产业基地:大亚湾石化基地、大亚湾西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和开发区、仲恺开发区、数码园;一般制造业基地:江北北区、水口、马安、三栋、潼侨、沥林、镇隆、秋长北区、秋长西区。
(4)物流园区:依托惠州作为联系珠三角核心区、粤东北地区公路枢纽、铁路枢纽及作为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以及一般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发展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产业/行业在内的4个方面的区域物流中心。
公路物流:按照服务方向分为江北物流基地、马安物流基地、三栋物流基地。
铁路物流:结合铁路站、场的设置,规划江北物流基地、三和西编组站大型物流基地。
港口物流:荃湾港区物流基地。
产业/行业物流:配合大亚湾石化基地、仲恺开发区、三栋数码园建设物流基地。
在铁路西侧沿线重点发展物流产业
各组团布局结构
惠城组团
■江北片区
市级行政、会展和文化中心:以江北南区的市政府、体育中心为核心,以完善原有规划功能、完成城市政府的发展预期为主要目标,包括政府行政办公、会展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等。铁路客运中心、物流商贸中心:将依托惠州铁路枢纽,在江北东北区部地区发展商贸业,在铁路西侧沿线,重点发展物流产业。
■江南片区
市级商业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依托老城,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有意识地培育现代服务业和旅游接待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江东片区
以商业性开发为主的生活居住功能区域,临江地区将严格限制工业项目的选址,保护东江沿岸景观和水资源。
■淡水湖片区
规划期内以城市体育中心、高等教育中心、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给予定位,作为城市战略性地区,将严格控制地区投资质量和项目等级,建立高端城市建设标准的发展思路。其中,远期将结合淡水河改造,建设新的山水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系统
依据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各类用地空间结构,充分利用惠城区特有的两江两湖优势和丰富的山体等自然资源及各类历史人文资源,构筑融山、江、湖、城于一体的绿地系统。
规划采用“四心二江、多带十组团”的城市绿地结构。
“四心”包括:西湖文化景观游憩中心、江北休闲中心、金山湖景观游憩中心、西枝江—淡水河体育休闲中心。
“二江”指东江、西枝江滨江景观轴,通过沿东江和西枝江滨水绿地的合理布置,建设游憩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生态合理的开放绿地。
“多带”指通过在道路红线内及两侧一定用地范围加强绿化建设,形成贯穿城市的带状绿色空间;并以景观道路衔接不同类型的绿地景观和重要景观节点构筑城市绿化景观网络。
“十组团”包括江南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组团、下角—梅湖工业防护绿化组团、龙丰—古塘坳电子工业绿化组团、下埔—河南岸一麦地生态居住及科普教育绿化组团、大湖溪生态防护绿化组团、惠城南片区、江北文化行政组团、火车站物流组团、江北商贸居住组团、小金口工业组团。
惠阳-大亚湾组团
■惠阳片区
城市次中心,商业和居住:中心区将以现区政府位置,向东延伸到规划的铁路客运站位置,形成全新面貌的中心区。
加工工业聚集区:主要布置在片区西南部,与大亚湾西区、深圳龙岗大工业区的产业类别趋同,形成产业集聚区域。
建设占地27.8平方公里的石化区
■大亚湾开发区
基础产业基地:石化产业集中布局东部地区,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为带动的,占地27.8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学工业区。
港-铁物流产业基地:以惠州港、惠澳铁路为产业发展支撑要素,在北部地区建设港口与铁路联运一体化的物流基地,包括铁路编组站、港口集装箱堆场、港-铁物流转运基地等。
■绿地系统
利用自然河湖水系、山体、滨海滩涂及各类历史人文资源,依托山、海、河、道路、森林、湿地要素,构筑惠阳——大亚湾河海相通、山城一体的特有生态绿化空间形态。总体采用“双河,三区,八组团”的城市绿地结构形式。
“双河”指淡澳河、淡水河沿线,形成连接规划区西部惠阳城区、中部生态涵养区和东部大亚湾滨海绿化区的生态景观主轴线。“三区”指根据地形地貌和水系特征,在惠阳区规划三处主要的绿化功能核心区:北部的淡水河景观游憩区、中部的淡水河城市休闲区、南部的澳头滨海休闲区。“八组团”包括淡水组团、秋长组团、三和组团、大亚湾西区组团、澳头组团、港区组团、石化组团、霞涌组团。
仲恺-陈江组团
■区级中心
强调为本地区服务的综合目标,通过空间整合,实施地区整体的效率开发战略。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仲恺开发区以及其管辖的镇隆北部工业园区,功能组合纳入组团的空间整体发展目标。
■加工工业聚集区
组团外围、以区域交通为主要导向的发展地区,重点布局在潼侨、沥林和镇隆。
远期在组团西部,结合铁路搬迁,向北连接广惠高速公路新通道、向南连接惠州港疏港路的建设,规划设置物流产业园区。
■城市绿地系统
依托陈江-仲恺片区现有空间布局结构,利用周边山体、湖泊水系等自然资源,构筑山水相连、山城相楔的生态绿化空间形态。总体采用“两河、多带、四区、五组团”的网络化城市绿地结构形式。
“两河”指重点营造陈江河(暂名)、梧村河(暂名)滨水绿地,建成空间连续的绿化带;沿河两侧串联布置滨水公园,构建收放结合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为城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并形成城市风貌的核心展示空间。“多带”指以莞惠高速公路、深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新深惠公路、仲恺大道、120省道、潼侨大道(暂名)等道路为脉络形成的网络交错的绿带,并连接几个组团。“四区”指根据地形地貌和城市建设用地分区布局,形成各个城市建设组团之间的大型绿地公园。包括:陈江中心区景观区、陈江产业组团景观游憩区、梧村水库景观游憩区、潼侨组团景观游憩区,构建具有生态隔离、游憩、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的园林绿地。“五组团”包括仲恺组团、陈江中心组团、陈江产业组团、镇隆组团、潼侨组团。
港口规模:总吞吐量9200万吨
交通体系
港口:具有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大型临海工业开发服务为特色的外贸港口,发展方向是以石油化工和大宗散杂货中转运输为主,兼有集装箱运输、客货兼备、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港口规模:总吞吐量9200万吨。
疏港系统:1、利用沿海高速公路向南与盐坝高速公路衔接联系盐田港;2、通过惠阳外环快速路向西与深圳快速道路系统衔接,联系深圳市龙岗区,包括盐田港、平湖铁路物流中心;3、经惠阳外环快速路向西北方向与358省道(远期为快速路)衔接,进而向北通过205国道与陈江物流园区联系,远期再由陈江分别通向广州方向和东莞方向;4、由惠澳高速向北与韶关、河源方向联系;5、通过沿海高速公路向东与深汕高速公路衔接,联系粤东其他城市。
铁路系统:铁路主要包括京九铁路、沿海高速铁路、惠深铁路和惠澳铁路。其中铁路货运枢纽包括:惠州北站、陈江站、惠阳站和大亚湾站;铁路客运枢纽包括:惠州北站、沿海高速铁路站、惠阳站和大亚湾站。
规划沿海高速铁路站位于惠大铁路与沿海高速铁路交汇处,兼顾惠城与惠阳两个中心城区的综合交通组织,形成惠州市客运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同时,利用莞深高速公路,该枢纽向西可以为东莞相邻区域提供长途轨道交通服务,向东则与规划的新机场接驳。
机场定位:近期利用现有机场并定位为支线机场,远景规划区域性机场,在惠东北部选址。
对外交通方面规划高速公路包括莞惠高速、龙大高速(惠韶高速)。对外道路交通出入口:深圳方向4个;东莞方向4个;广州方向2个;汕头方向3个;河源、韶关方向3个。
惠城与惠阳轨道交通联系通过惠大铁路
组团间交通联系
以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构成组团之间联系通道,每个组团之间最少保证两条通道。惠城与惠阳、大亚湾之间联系主要依托惠淡路与惠澳大道;惠城与陈江联系主要依托205国道、惠深高速;陈江组团与惠阳组团之间联系主要依托:205国道—358省道,357省道—惠淡路。
惠城与惠阳的轨道交通联系可以通过惠大铁路进行,惠深铁路的修建将使惠州与深圳之间实现公交化的铁路运输服务,而惠阳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基于惠城与惠阳的轨道交通联系可以通过深惠铁路实现的客观分析,更为现实的城市轨道交通线将是惠城到沿海高速铁路惠州站的轻轨线,规划线路总长约25公里,近期可规划常规公交走廊替代。此外,远期规划沿海高速铁路惠州站—惠阳—大亚湾轻轨线。
大型基础设施
本次总体规划提出,所有新建区均应采用雨污分流制,老区近期保留合流制排水体系,远期逐步将其改造成分流制排水体系。整个规划区分为四大排水系统:即惠城板块系统、陈江板块系统、惠阳板块系统及独立城镇板块系统。
防洪工程建议惠城区及惠阳区防洪标准采用一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大亚湾防洪标准采用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其他中小河流据其保护对象而采用十年一遇或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电力工程方面,规划区需新增500千伏变电站一座,位于水口镇东北部;新增220千伏变电站16座,其中:惠城板块新增5座;陈江板块新增3座;惠阳板块新增6座;独立城镇板块新增2座。
惠城淡水大亚湾燃气管道气化率80%
燃气工程
燃气气源:中远期气源利用“广东LNG站线工程”来自深圳秤头角接受基地的液化天然气,以管道为主供应惠城、陈江和惠阳板块。
燃气系统供气分区:按照规划的板块划分考虑管道燃气供应系统,在LNG一期大亚湾分输站处建天然气门站通过管道供应大亚湾和惠阳地区;同时在LNG大亚湾支线预留阀室处沿惠澳大道引长输管道至惠城区,在南部淡水湖组团建分输站和门站供应惠城和陈江地区。
惠城和陈江地区:管道气化率按80%考虑(陈江组团的潼侨、沥林、镇隆、潼湖按50%考虑)。
大亚湾和惠阳地区:淡水和大亚湾管道气化率按80%考虑,秋长和沙田按50%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