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我市部分网友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发生网恋的主要是大中专学生、企业白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社会青年等群体。几年前,一些大型网站就开辟了同城约会、网上聊天室等交友平台,此外,相当部分网友是通过OICQ等网络聊天工具寻找对象的。
“桃花蛇”说,在乡镇工作,由于远离家人和朋友,工作之余难免感到孤单和寂寞。幸好网络的普及让她跨越时空,在虚拟空间里交朋结友,找到心灵慰藉。5年前,她在网易的“同城约会”里发布信息,开始了网友聚会之旅。5年后,她已成为本地一家论坛交友类活动专区“缘来是你”的版主了。
“法剑”说,第一次上QQ聊天时,他偶遇了她。在聊天中,得知她在浙江读高三,那年她高考落榜了,“法剑”经常在网上安慰开导她,希望她重燃信心。“我们的感情在深入交流中发酵,她什么事都向我倾诉。为了方便联系,她专门买了手机。第二年她考上大学,我们再也忍受不了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暑假,她千里迢迢地从浙江赶来惠州看我。”随后,即便经济拮据,“法剑”也依然想尽办法前去浙江看她。
对于这段网恋,“法剑”认为他们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由于距离的原因,他们的交往更多只能借助网络或电话,难以在现实中给予对方实际的关心和爱护。此外,由于她是独生女,恐怕其父母不大会同意她嫁到惠州。“我们以后能否在一起真的很难说。”“法剑”对这段爱情的未来有些迷茫。
点评:网络只是个虚拟世界,而现实的爱情不仅仅要精神上的交流与愉悦,还要物质的基础和现实的责任。
案例三:“耶风”多次网恋失败
网友档案:“耶风”,女,20多岁,在市区江北某公司上班,多次网恋均以失败告终。
“我第一次网恋是在大一,”“耶风”说。她与一个网站版主在网上很聊得来,暑假期间在朋友一次生日聚会上,双方见面后彼此颇有好感。开学后,他们各自回校,“耶风”在广州上学,而他在深圳。“我们很少见面,认识4个月,才见了2次面,只能在网上联系或互发短信。”
“后来我们还是分手了。他和我的一位‘死党’走得很近,经常煲电话粥。有一次我一气之下不理他,他打了一晚电话,我都没接。后来,他也生气了,谁也不肯低头,没多久就散了。”
2005年初,“耶风”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一位网友,双方颇有好感。两人平时工作都很忙,难得见面,大部分交往还是借助网络。交往一年左右,“耶风”渐渐发现他很专制,很大男子主义。“我比较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他很反对我这一点,在他眼中女人就该好好呆在家里。”“耶风”道出了双方矛盾。于是,他们感情出现裂痕,反复几次分合后,恋爱就走到尽头。
点评:现代人的爱情,往往因误会而走到一起,因了解而分手。
案例四:“海声”对柏拉图式网恋情有独钟
网友档案:“海声”,男,23岁,家住市区南坛。
“海声”说,两年前他认识了一位河南的网友,至今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他不知道对方模样,因为他只和对方发Email,上QQ,没通过电话,也没通过视频见过对方。
“海声”说:“我和她聊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什么都聊,毫无顾忌,除了正常工作,我一有空就约她上网。我觉得这样感觉很好,但并不想和她见面。”
点评:人们所追求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交流,网络的虚拟性为网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为“纯”精神交流提供了完美空间。
各方声音
网友“开心女孩”:网恋有利有弊,不能一棍子打死。网恋与现实的恋爱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沟通的形式不同而已。网络是个宽广的交流平台,在网上能认识更多朋友,特别是上班族生活圈小,网络可以扩大他们的生活和社交圈,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网友“一歌”:我深圳的一位朋友和大连的网友网恋了3年,后来她从大连到深圳看他,并一起生活了3个月。可是两人在3个月相处中矛盾不断,最后结束了3年的恋爱。网恋成功率是很小的,即使双方都是真诚交往。
某学校老师陈博:网恋很不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未成人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伤害。希望学校、社会、家长共同来关注中学生业余生活,千万不要让他们陷入网恋的泥潭。
中学生小何:我们班的同学有不少人家里有电脑或到网吧上网,他们通常把上网交朋友作为学习之余的“减压”方式,虽然也有谈“朋友”的,但我认为他们游戏的成分居多。我认为中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学习上,不能因为网恋而耽误学业。
市民胡新民:现代人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工作压力又大,网恋是一种精神释放,也是一种学习交流,对身心都有好处。但这种形式有缺陷,往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希望年轻人多留一分防范之心。
市信息产业局郭毅辉:网恋是通过文字、符号在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思想沟通。网上说话少了现实的束缚,相对比较随意,这样沟通容易产生各种幻想,使虚幻和现实混淆,特别是对阅历不足的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恋难以自拔。我认为在现实中思想沟通比较真实,可以通过眼神、言语、行动等了解对方,这些都是网络沟通无法替代的。
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邬德纯:只在网络上交流不与现实产生联系的网恋,是一种上网成瘾的现象,过度痴迷会成为精神病的诱因。上网交友可以理解,但不要过分沉迷。建议市民上网要注意控制时间,尽量多参加室外活动。对于未成年人网恋,我持反对意见,原因是青少年心理不成熟,一旦沉迷网络,对他们的身心影响很大,可能会影响一生。
网恋是什么?我们看看网民们是怎样描述的:
“网恋像雾像雨又像风,它的美丽与危险同在。”
“一个帖子、一封Email、一次键盘的对白,带来又带走的爱情呀,你究竟是精神鸦片,还是新世纪的消遣?”
“网恋只是一朵美丽却含巨毒的情花。”
“网恋,无须经济和门当户对,只需敲击键盘的十指灵活地应变,编织美丽的诗句。”
“语言比行动不真实,文字比语言不真实,网络上的文字比文字本身更不真实。”
……
网恋触礁酿悲剧 女受重伤男子亡
2月11日下午2时许,在惠州市区某商住小区,人们发现一对年轻男女并排躺在床上,女子头部被砍数刀,男子身上散发出浓浓的农药味,身旁是一个空了的农药瓶。送医院途中,男子因服毒太多,未到医院已身亡;女子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
已婚妇女爱上网上男孩
出事男子叫李军,女子叫张丽,他们经网络相识相恋。
张丽在惠州一家工厂工作,常常泡网吧,在网上认识了在惠东工作的四川小伙李军。通过网上聊天,张丽很快爱上了李军,一有机会就和李军通电话,并到惠东与李军见面。
去年11月份,张丽父母发现了张丽和李军的恋情,强烈反对,甚至封锁了她的所有经济来源,将她的手机停机,但这也没能阻挡张丽和李军的感情。他们依然频频约会,不是张丽去惠东,就是李军来惠州,乐此不疲。
但是,他们的相恋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因为,张丽已婚,还有一个正在上学前班的女儿。
婚姻失败,和丈夫若即若离
张丽和丈夫若即若离很久了。张丽的丈夫小吴是河南人,两人相恋时,张丽怕家里反对,就偷偷跟小吴去了河南,先斩后奏。家里对张丽的做法非常气愤,但当他们在河南结了婚,尤其是生下一个女儿后,家里人也只能默认了。
然而,婚后的小吴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游手好闲,对张丽也越来越冷淡,整天不回家。张丽对小吴的变化痛心疾首,张丽父母本来就反对女儿的婚事,如今意见更大。
去年年底,张丽和李军在网上相遇,开始了不该开始的恋情。
爱乎?恨乎?
记者来到医院,张丽正静静地流泪。她的头上包着厚厚的纱布,头发剃光了,脸部有些浮肿,很难想像她原来的面貌。她现在还不能说话,需要翻身或要抬头,都只能靠手势表示。
据医生介绍,张丽头部被严重砍伤,3刀深可见骨;左右两边脸,一边一刀,导致耳朵和嘴唇破裂。医生说,现在还不能确定张丽的病情,因为头部伤口太深,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照顾张丽的亲友们说,因为一直都反对张丽网恋,所以,张丽和李军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清楚,现在李军死了,张丽又不能说话,他们也不知道两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据了解,事发当天,张丽和女儿及一个朋友在住所里,李军说有点事情要和张丽单独谈。张丽朋友她们出去后,很快就听到里面传来激烈争吵声,并传来打斗声,张丽的朋友马上报警并通知张丽父母。等他们赶来将房门强行撞开时,就看到了文章开始那一幕。
警方已介入调查,但由于张丽还不能说话,只知道李军是四川人,没有具体地址,到现在连他家里人都无法通知。张丽的女儿正在上学前班,家里人怕小孩子受伤害,不敢将孩子带到医院见妈妈。医生表示,张丽即使医治好了,脸上的疤痕估计很难去掉。 本报记者李亚平
(文中张丽、李军均为化名)
提供新闻线索者:罗先生 奖金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