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民情关注
 
去年惠州人均写信不足3封
 
发表时间:2005-11-01 10:32:09  来源:
 
    2003年,惠州全市发出信件约2807万封(包括商业信函),其中传统信函约1172万封。

    2004年,全市发出信件约1613万封(包括商业信函),其中传统信函约721万封。

    以去年全市发出传统信函约721万封,及全市常住人口约321万计算,意味着每个惠州人去年写信还不足3封。数据显示,传统信函正面临着手机、电子邮件等新一代通讯方式的严峻挑战。这是记者昨日从市邮政部门了解到的情况。

    越来越多人很少写信

  “我已经好几年不写信了,现在电话又快又直接,比较方便嘛。”在市区麦地某广告公司上班的刘先生如是说。刘先生认为写信联系比较麻烦,如果对方地址偏远说不定十天八天都收不到。

    在市直机关上班的陈先生表示,自己以前曾写信回四川叫家人寄张证明过来,想不到半个月都没收到,后来几经周折问及家人,才得知已经寄出了,但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他说,以前大家互相写信是因为没有电话等通讯工具,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又有了电话、互联网语音聊天等等,年轻人已没有耐心写信或等信了。

  崔先生的儿子在外地工作,早些年写信几乎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自从2003年安装了电话后,有什么事情都是通电话,再没有写信了。而在惠州打工的杨先生说,自己和女朋友大学相恋时还经常写信,现在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诉衷情,基本上每天互通两封电子邮件。写信,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发达通讯无法取代传统书信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信函会不会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呢?
 
    媒体从业人员李先生说,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发显得便利。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但是高科技产品在给人类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的另一种乐趣。比如一封信寄出后,寄信人就多了一份牵挂;阅读回信,字里行间浸透着真切情感等等,这些都是现代通讯工具无法做到的。

    中山大学教授周兴樑认为,与其他通讯工具相比,信件更能传情达意,那些在电话中羞于言词的人,可以在信件中尽情地表达对亲人朋友思念与关怀。他认为,在信件的传递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发达的通讯无法替代书信,因为书信在细腻的传情达意艺术上是其它通讯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文/ 本报记者王航帆 李家声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