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增强新时期人才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发表时间:2005-11-07 09:24:37  来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国际经验表明,经济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进步,人才的作用就越大。只有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增强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市的发展后劲。因此,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并在具体实施中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紧密结合当前人才工作实际,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针对性

    总体来说,目前我市人才队伍明显存在两个不合理。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国有、集体单位人才过于集中,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及农村人才密度较低。因此,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大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合理现状的工作力度。

    一要加大对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各项人才培养工程的支持力度。第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对数量庞大的低层次人才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各种人才都能快速、有效、理智地获得劳动技能,找到甚至创造就业岗位。同时,要进行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能够使低层次人才得到转化提升,提高劳动者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为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分流劳动力的宽松环境。第二,要着力提高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留学人员引进工程、高等教育等人才建设重点工程的培养效果,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要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加快重点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一,要研究如何通过倾斜配置、委托代培、定向培养、智力引进等方式,努力办好中专、电大和成人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二,要促使大中院校瞄准各地的重点产业,进行学科调整、改造并打造成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名牌专业,提升学科层次。

    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各类人才在“体制内”与“体制外”进行双向流动。第一,要在党政机关中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选拔机制,疏通干部“出口”渠道,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第二,要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能进能出”的用人模式,解决目前非专业技术人员占岗占编,专业技术人员入编难、学非所用的问题。第三,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和农村人才开发管理的力度,加强民间人才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为个体、私营、民营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第四,要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引导党政机关干部向企事业单位流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切实解决人才浪费与闲置问题,推动人才的合理布局。

    紧紧围绕我市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际,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的实效性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的大环境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市最急需的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一要根据各地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大力引进、培养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通过提高著名专家、博士以及拔尖人才的津贴和人才队伍的整体收入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竞争力。要通过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创建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办好高层次专业人才招聘会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提升人才档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打造人才生活、投资、创业最佳环境,制订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人才政策,通过项目引才、柔性引才、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以及项目合作、聘请兼职、人才租赁等形式,形成“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用人环境,为人才提供一个创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要根据目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实际,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一道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新技师培养计划”。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依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机构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同时,要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训平台,完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生产、管理、技术等技能型人才,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

    三要根据全国上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的实际,着力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乡土人才开发和培训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在农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中起模范带头、辐射引导作用的乡土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主力军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从而有效地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组织部)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