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沿线交通闭塞的地段,往往水害频繁甚至危害巨大,成了铁路抗洪抢险时进不去的“火焰山,”这是“软肋”。一般情况下,城市与郊区交通发达,这些地方很少发生地质灾害,或铁路断道等重大险情,倒是铁路沿线那些偏远山区、不毛之地,更容易发生路基坍陷、桥台下沉等险情。铁路沿线有许多小站,平时别说通公交车,就是乡村农用车都难以通行。铁路一旦发生多处断道,靠中间的险段便无法运去抢险材料,就连抢险人员也只能徒步跋涉十数公里甚至更远的路程。抢险施工中的夜间照明、现场指挥、机械进场、后勤保障等等诸多困难可想而知。有时甚至出现刚刚抢通线路,又遭暴雨冲毁,由于片石、木桩等抢险材料接应不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洪水肆虐。
治理“软肋”,笔者建议有三:一是治理铁路沿线水害,全面做好京九线南段水害普查工作,做到有备无患;二是加强沿线中间站的环境建设,强固路基边坡,保持水土稳定,修好进站通道,把过去的欠账补回来;三是未雨绸缪,对一些已经确诊的水害多发区间,要备足防洪材料于偏远地区,建立沿线防洪料储备库,以应急需。
(作者单位:广梅汕铁路公司) □李水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