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洗脚上田,到城里找份工做,相信这是无数农民背井离乡、历尽艰辛想在异乡实现的最大心愿了。要说自己当老板,拥有让人羡慕的丰厚产业,这对一心只求温饱的农民工而言,是不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梦呢?可是有人的确梦想成真了。记者采写了几位农民进城打拼做了老板的故事,也许可以给各位怀着各种梦想进城的农民兄弟们一点启示。只要有梦想,就去努力实现它吧。
利丽云:博罗县泰美镇岭子头村村民,博罗利园酒家的创始人 卖一头牛、一头猪做本钱,拉着两车柴草进城开饭店
我1954年出生。1973年我和同村的村民利佳结婚后,一直在家乡务农。当时我家很穷,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间房子隔开来,我家和已结婚的小叔子一家各住一半。家里没钱买盐,只好到邻居家里借两汤匙的盐用,等砍到柴卖了钱买到盐才还给邻居。我生了3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1986年,我的大儿子读中学,家里的经济更加紧张了。为了能挣钱,我和孩子他爸商量决定到城里去谋生。于是,700元卖了一头牛、200元卖了一头猪,我们带着卖牛、猪的钱,拉着两车柴草,带着农村的碗筷到了博罗县城,租了20多平方米的地,搭个铁皮棚摆开4张桌开间小饭店卖粥。
小饭店开张了,我做厨师,老公负责买菜,请了个表妹当服务员。我只有小学文化,在泰美老家时,连泰美墟镇都没去过,很多城里人的饮食习惯不了解,我按农村人的烹饪方法做出来的东西不合城里人的口味。一天的营业额只有几十元,连成本都不够。
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我很好学,刚开始做出来的粥味道不好,顾客一吃就骂,我就走上前去请教顾客该怎样做才合他们的口味。饭店里只有我一个厨师,每天都要在炉前站十几个小时,脚都站肿了。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别人的饭店都关门吃年夜饭了,我们家为了能多挣一点钱,不愿关门,全家人上阵接待顾客,连70岁的家婆都来帮手。
饭店经营好转是在1992年。有一次,我老公去市场买菜,看到市场上有生鱼卖,心想用生鱼做粥不知好不好吃,于是就买回生鱼来试着做粥给客人吃,客人一吃觉得好,就带人来吃。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客人来我家饭店就点名要吃生鱼粥,生鱼粥成了利园酒家的招牌粥。我曾经在一个早上卖了几千元的粥。靠卖生鱼粥,我家的生意有了一个飞跃。从4张饭桌的小饭店,发展到现在拥有20多间包房共40多张桌的利园酒家。
靠着做生意挣来的钱,儿子读书的费用不用发愁了,我大儿子一直读到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深圳工作,他看到家里卖粥生意红火,他说想在深圳也开一间粥城。现在博罗的利园酒家主要由我二儿子管理,青年人的想法更先进,他把利园酒家发展为博罗县利园饮食服务有限公司,准备购置房产,大干一场,在服务业多方面发展。
钟造景,广东连平县溪山镇溪西村人,惠城区龙丰刘屋山某食品店店主 卖袋大米当路费进城谋生活,几经反复,在惠城区买房定居
我1968年出生,9岁才上小学,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读了几年书后就没有读了。13岁开始务农,16岁起,我学杀猪卖猪肉,做了8年的“猪肉佬”,有了一些积蓄后,我就到连平县城开了间大排档,收入不错。2年后,我看见105国道路边的停车场、饭店生意很红火,就把大排档转让,在105国道边租了一块地皮,建起房子,做了一个大型的停车场,让过路的车辆停车吃饭。半年后,一些当地的烂仔看我的生意好,打起了我停车场的主意,经常来捣乱,把我的碗碟全部打烂。生意无法做下去,停车场倒闭了。
为了寻找出路,1994年,我从家里背包70斤的大米在连平县城卖了50元钱,我拿着这50元钱,背个编织袋穿对拖鞋就坐车去深圳找亲戚帮忙找工作。到达深圳梅林已经是晚上12点了,我找到了亲戚工作的地方,但亲戚已经下班了。看门的治安员帮我打电话给我亲戚。半小时后,我亲戚来到了,他看了我这个落魄相,也不问我有没有吃饭,就叫治安员将我带到我弟弟打工的工厂住宿。
第二天一早,我去到亲戚家开的餐厅里,我递烟给他他不接,但是他给在餐厅就餐的人派烟时,人人都有份,就是不派给我。我请他帮忙找工作,他说:“排队也轮不到你。”我听了很气愤,以前我开饭店的时候,这位亲戚每次回连平老家都会找我,我不时还请他吃饭,现在我落魄他就看不起我。
没办法,我只好找到一个开汽车修理厂的亲戚,在他的修理厂墙边搭了一个棚,我就在这个棚里住了下来,摆个小摊卖青菜。有时半夜下雨,雨水从棚顶漏下,把我的被铺都淋湿了,我只好坐到天亮。我告诉自己,咬紧牙关,坚持就是胜利。
在深圳梅林卖了一段时间的菜后,在惠州的表弟叫我到惠州发展,1995年,我到了惠州。1996年,我向亲戚借了一些钱,在惠城区龙丰上排开了一间卖食品的商店,我还把老婆从老家叫出来帮忙,做了2年后,房东看见我的生意好,就把房子收回给自己的亲戚做。我只好再寻地方,在桥东东平开了半年的商店,生意很差,我就把商店转让给别人,夫妻俩回老家耕田了。在老家耕了半年田,收入不高,孩子读书的费用都交不起。1998年,我又再次来到惠城区,在龙丰刘屋山开了一间商店。开始时,生意很淡,我就让老婆看店,我除了负责进货送货外,还搞一些小装修工程。从2002年起,随着刘屋山居住的人口增多,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利润已足够家庭的开支还有节余,于是去年我在惠城区购买了一套房子,把孩子都接到这里读书了。我因为读书不多,很多挣钱的机会没能把握住,我现在要把孩子培育好,让他们不要再在没文化上吃亏。
李爱福,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太平桥乡人,惠阳区新墟镇福盛机械厂老板 借钱办厂,几经创业,从打工仔到工厂老板
我1979年初中毕业后就在家乡务农。1985年在家乡的一家工厂打工,学做机器零配件。在工厂做了5年后,就辞职自己出来干了。1990年,我借钱购买了两辆中巴车在湖南省张家界跑运输,那段时间是我最辛苦的时候。由于我算是外地人,当地有些人就坐车不购票,还不准游客上我的车,有时一天下来,两辆中巴车基本上没什么收入。冬天当地的温度可以下降到零下10度,晚上人躺在钢丝床上,感到背部冷嗖嗖的,有时冷得实在受不了,就把炭炉放在钢丝床的下面取暖。跑运输亏了本,我又回家乡工厂做工。
1995年,我借了3000元在家乡开了一间工厂。这3000千元我借得很艰难。农村人的观念是老老实实在家里种田的人才是实在的人,实在的人借钱比较容易。如果是到处折腾不安分种田的人,大家就不肯借钱给你。所以我是东借100,西借200凑成3000元来建工厂。工厂当时请了十几个工人,经营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转让给了别人。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1998年,我到了当时的惠阳市沥林镇和别人合伙开了一间工厂,后来,由于股东之间有一些矛盾,我退出了股份。1999年在惠阳市新墟镇自己“独资”再开了一间工厂,请了十几个工人,做机器零件加工。
我心里认定一个道理,只要肯去做,肯定有收获,我要像滚雪球似地把工厂做大。为了工厂的未来,我到处找订单。刚开始我不认识人,就先跟工厂的门卫套近乎,由门卫处得知工厂采购员的名字,电话号码是多少,认识采购员后,通过采购员与部门经理沟通,又由部门经理引见工厂老板,然后从工厂老板手里获得订单。初期没有人相信我的产品质量好,我就先做出部分样品,让厂家使用后有了信心再下大订单。
订单拿到手了,但我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只好每次买少一点。比如本来要买一吨的原材料,没资金只好先购买100公斤,等做好产品后,拿给厂家,从厂家处拿到货款又再购买原材料来做。
经过努力,到了2002年,我的工厂占地面积有1600平方米,请了几十个工人。以前是我到处找订单,现在是订单找上门。订单太多,时常要加班生产,想添加机器,但厂房不够大,我准备扩大发展,工厂大为现在的3倍。
曾国鸿,博罗县福田镇荔枝敦村人,5岁时患小儿麻痹,博罗县鸿生印章服务中心老板 自小身患残疾,学手艺开印章中心,诚信经营,客如云来
我今年36岁,5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病好后留下了下肢残疾的后遗症,行走不方便,我从小就在家里帮助做农活。初中毕业后,爸爸看我做农活比一般人辛苦,决定让我学门手艺好谋生。后来经同村人介绍,我认识了当时在博罗福田镇开刻章店的林雨良师傅,就跟他学刻印章。
学刻印章几个月后我出师了,在博罗县福田镇租了一间几平方米大,2米高的铁皮屋开刻章店。1986年11月1日开业,当天我就挣了十几元钱,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挣到的钱,我用这十几元钱买了桶油漆将破旧的铁皮屋油了一遍。
1994年,我结婚了,妻子也是博罗县福田镇人。我看到博罗县城没有一家规模大的刻章店,于是,就想到博罗县城来发展。
1999年,我们夫妻俩在博罗县城租了一间20多平方的门店,开设了“博罗县鸿生印章服务中心”。刚开业时,在店里坐一整天也没有一个顾客上门,但我觉得自己用心去做,肯定会有顾客的。干坐了一个星期后,才做成第一笔生意,有了15元的收入。
由于我的服务态度好,工艺不错,使用的全是真材实料,慢慢就有了很多的回头客。现在我做的生意大多是下订单来做的熟客。像博罗湖镇的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发现我用激光雕刻的印章质量不错后,就将公司以后所需要的印章都委托我来刻。每次需要刻印章时,就把订单传真给我,刻好以后,我就邮递给他们,一个月结算一次。由于我一直都是诚信服务,很多客户之间相互介绍,有些客户面都没见过,生意就做成了。现在我已经有了多家月结算的客户,最远的客户是在天津的。因为产品质量有保证,我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接到的订单做都做不完,晚上还要加班加点。
现在,我在老家建起一栋三层200多平方米的楼房。我在节假日经常带礼物回福田镇老家看望父母亲,我要好好孝顺父母亲,正是有家里人的支持,我才能在城里开店当老板。
本报记者 朱如丹 李亚平 特约通讯员 林宝齐
记者手记
坚定信念更多付出让他们成功
合上采访本,记者感慨万千,这些已成为老板的农民工,看起来真是再普通不过了,有的还是残疾人,但他们那种坚强的信念、毅力和拼搏精神,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的确,梦想是美好的,做老板是令人羡慕的,但实现做老板历程的艰苦,的确不是常人能轻易忍受的,勤奋、毅力、机敏、运气,缺一不可,更何况是洗脚进城的农民到完全陌生的城里来创业。虽然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但他们相信自己,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做法却是相同的,遇到困难,从不气馁,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顽强毅力。比如曾国鸿,开业一个星期都没有一个顾客上门,首笔才做成15元的生意。在城里这房租水电等各方面的开支不是一笔小数目,总是收支不平衡,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要不是有坚定的信念,曾国鸿可能已经打退堂鼓了。是因为有信念,曾国鸿才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李爱福的坚持,则是那种只要肯去做,肯定就有收获的信念,一直鼓励他向前走。他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像滚雪球似地把生意做大,所以他说不睡觉也要去找订单。
靠着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成功了。 (朱如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