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民情关注
 
大学生暑期打工防中“骗招”
 
发表时间:2005-06-30 10:01:56  来源:
 
热线追踪
 
    暑假即将来临,一些在校大学生想在暑期打工,以利向社会学习,为毕业后就业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为下学期赚点生活费。有很多事例充分说明这有利在校大学生的成长。但记者在近日采访部分曾打工的在校大学生,走访了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有关部门后,也提醒一句:暑期打工要到正规劳务中介去应聘,别忘签协议。下面揭露3种“骗招”,给大学生打工借鉴。

    以高薪为诱饵,收取费用后,介绍的却是薪低且辛苦的工作

    惠州学院的小王告诉记者,她的家庭比较困难,寒假时就想打打工贴补一下家庭。她在淡水看到一中介机构贴出的招工广告:“急招20岁~25岁的大学生做文员,会英语翻译的优先。月薪1500元以上。”她欣喜地前往应聘,交了信息费、建档费、体检费共300元后,中介人员让她去一家企业上班,结果告知因高薪岗位已招满,剩下的只有工资低且辛苦的工作。她如果要退出,那等于白交了那笔费用。小王只得去上班,可是经常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累且不说,1个月后仅领到700元。

    点评: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劳力部副部长黄伟光说,大学生打工,一定要找正规的劳动职业介绍所。一些非法中介往往抓住大学生无社会经验、急切找工的心理,以高薪作诱饵,收取各种费用后,胡乱打发应聘者。市区正规职介场所,一是地处升平苑旁边的市职介服务中心;二是地处麦地路的惠城区劳动保障局人才市场;三是地处南坛八达楼,由市人事局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

    虚构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吹得条件特好,想着法子骗走应聘者的钱

    现已在TCL上班的小李对今年2月份那次上当至今难忘:他从清远来后,在博罗县城一中介广告上看到招聘信息,称月底薪1000元,多做月薪可达数千元,而且两人住一单间,有电视机、电脑、洗漱间等等。小李交了这费那费共450元后,对方叫他到某酒店大堂守候,然后对方又打电话叫他存入300元到指定账户上。他开始警觉,没再交钱,提出要见招聘人。可是,再打对方手机已关机。

    点评:市职介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玉环说,防止假招工骗局,最好是先查一下这家中介是否有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原件,办公地址是否与证件一致;同时,还可以从公司招牌是否醒目、办公设备是否齐全、办公人员工作状态等,来判断中介是否可信。

    他被一高中同学几次恳切电话催来打工,却没想到落入传销陷阱

    今年4月份,本报记者接待了他。为尊重他的要求,就用A称呼他吧。A由于逃出传销窝点时被追打,当时手臂、腿、背部多处留下被打伤的痕迹。A是外省某学院的大专生,在放寒假前接到一高中同学从惠州打给他的电话:叫他放假就来这里搞销售,月薪可观,且能很快致富。A被说动了心,一放假便来惠搞假期销售工作。来后,除交了2800元,抱回一大堆洗发剂之类商品外,成天就是要他“发展下线”。他知已落入传销陷阱,但被看管得紧且阻断了与家里的任何联系,直等到一次看管他的人稍放松,A便不顾传销监管人疯狂地追打而逃脱。后来他在报社和工商部门同志帮助下,回到了家乡。

    点评:从报社去年以来接到的投诉统计,有6起是大中专学生被骗落入传销陷阱的。他们总结道:千万不要被所谓高薪诱惑,天上不会掉馅饼。对熟人在异地介绍工作,一定要多长一个心眼,即使来后也不妨先向当地工商、劳动部门打听所要去的招聘单位是否已注册,是否为合法企业。

    走出招工误区,通过打工增强社会能力

    市职介服务中心刘副主任说:市里每年夏季都给大中专生安排招聘专场,像今年7月8日即将在麦科特广场举行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也为大学生假期打工准备了一些做工项目。大学生要留意报纸广告。我认为大学生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白领,这样往往找工作难。现在很多企业招“储备干部”,实际招进厂还是从基层技术工作干起。二是认为打工时间短签协议麻烦。通过协议可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如工作时间、加班、报酬等都作一番约定,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想清楚、想全,若以后发生纠纷可据理维权。

    惠州学院曹老师对记者说,他与学生聊打工经验中归纳出3点:首先打工不能放弃学业;其次打工要为“能”动而不是单纯为“利”动,即打工最好能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而不要只想赚钱。只有明确打工是为增长社会经验和才干才做事,这才会有利于毕业后就业;再次是借此提高综合素质。社会是复杂的,可向一些师兄师姐请教,也可翻看诸如新出版的《维权在线》之类的书,在思想上多道防线,谨防被骗。    
 
    本报记者李硕洪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