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拓展和不断完善文化功能,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首次参加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惠州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这一荣誉让惠州人感到自豪的同时但也看到差距。可以说在文化品位方面,我们离全国文明城市仍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惠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惠州历史文化的精髓?我认为,要重视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惠州特色人文精神,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从而实现惠州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对接,用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和内涵。具体来讲,要着重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挖掘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惠州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从唐朝到清末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我市,留下96处遗址和2100多件珍贵文物,还有近代的叶挺、邓演达、廖仲恺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文资源,以及分布在各县(区)的古村落、古街区。如惠城区的金带街、水东街等;惠阳区秋长镇的碧潋楼;惠东县多祝的黄狮村、增光古村落;龙门县龙华镇的水坑村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较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街区。遗存下来的这些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观是城市形象的有形诗篇,是色彩浓重的画卷,记载着惠州悠久的历史,反映历代惠州人文的精神和风貌,是惠州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突显城市文化个性
一是推动文艺精品示范工程。惠州为粤东门户,是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孕育了丰富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北宋绍圣元年,一代文豪苏东坡谪惠,寓居多年,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和杰出的人格魅力,对惠州的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的惠州又成为革命先辈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和华南抗日根据地之一,尤以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和东江纵队最为著名。惠州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四东文化”。我们要把这个文化品牌擦亮,深入挖掘,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文艺精品。二是保护、推广民间文化,促进繁荣。惠州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如惠东平海“军话”、民间舞蹈“五凤朝阳”、港口渔歌,惠城区的李家拳、东江麒麟舞、龙门的农民画,舞火狗,文化系列中之乡村南瓜节、矮陂梅菜节、东江龙舟节等。他们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是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大众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惠州民间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已经消亡或者濒临绝迹的就占了1/3以上。因此,政府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收集、整理、保护、开发,因地制宜的创新。运用多种有效载体推广民间文化,让其发扬光大。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目前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我们要把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立足惠州本土文化,发挥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发展,逐渐形成报纸、广播电视、旅游、演出娱乐、美术艺术品、体育等6大优势文化产业;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好叶挺故居、高潭镇中洞村一批苏维埃政权旧址、功武村古建筑群等文化资源;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推介自身的文化精品,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办好“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惠州生态休闲旅游节”等,打造特色文化节会品牌,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新的亮点。
发挥宗教作用,丰富文化内涵
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宗教在历史、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以及医药、建筑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遗产。这些宝贵遗产已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创造了独特的精神财富。如宗教场所中的寺观建筑、彩绘、镌刻、雕塑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渊源,有些是艺术珍宝。我市有众多的宗教名胜古迹,其中,有著名的道佛教合一的名山罗浮山,有古老的永福寺、元妙古观等100多处寺观教堂,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挖掘、借鉴、继承和发展这些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利用宗教文化的精华,为我市文化增添光彩,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服务。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