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十分丰富。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偏不倚”的修养境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传统的和谐文化思想是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一是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思想理论资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有效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资源。二是为处理民族关系提供思想方法。儒学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命题。可作为联结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国富民强才是安邦定国的有力保证。三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文化凝聚力。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关于大一统”的思想和情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增强凝聚力的文化源泉所在。四是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文化支撑。中国“和”文化的智慧,为我们在现阶段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和社会的转型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五是为促进全人类和平共处提供价值依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世界多元化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