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六一”儿童节晚上,惠州大剧院上演了一出大型儿童歌舞剧《狼来了》,数十个小演员惟妙惟肖地扮演着牧童、大灰狼、村民等,以崭新的形式演绎了一个经典寓言。演出结束后,台下的小观众使劲地鼓掌,剧本的创作者、市文联主席李景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初来惠州 领导送我一个电饭煲
李景文是江西人,他与惠州结缘,追溯到14年前的1992年。当时已是江西省劳模,并在江西戏剧界小有名气的李景文也加入了“孔雀东南飞”的浪潮,南下广东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李景文说,之所以选择惠州,是看中了惠州给他提供的工作岗位———当时市文化局属下的市实验剧团适合自己的口味,可以继续搞专业创作,有发挥的空间。
回忆起初来惠州的情形,李景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市文化局给我报销了路费、餐费、住宿费,还帮我张罗着租房子,连煤气灶也为我买好了,领导还送我一个电饭煲。”想起这些细节,李景文心生感激,认为惠州给予他“过多的厚爱”。从此以后,他的艺术创作与惠州这块热土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始了新的创作之旅。
纪念温铎 用平民化视角表现英雄
来惠州后,李景文先后创作了《爱之罪》、《警钟》、《警星》、《沟》、《书记出差》等多部戏剧作品,其中《警钟》还是我市首部在北京演出的剧目并获曹禺戏剧文学奖。而李景文却说,他最钟爱的还是《警星》这部剧,虽然它没获过什么大奖,但这部剧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是他试图通过叙述方式的突破与创新,这部剧能在“命题作文”框架中实现他艺术追求的一种大胆尝试。《警星》以我市因与持枪抢劫歹徒搏斗而壮烈牺牲的原南坛派出所民警温铎为原型。当时创作这部戏是为了纪念温铎牺牲一周年。
接到任务后,李景文开始琢磨,温铎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新时代的英雄,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残缺”的典范,并非高大全式的人物。李景文尝试用平民化的视角来表现温铎对职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为了突破表述的困境,李景文陷入了一种“非常”状态:“寝食不安,神魂颠倒”,成日想着如何谋篇布局。终于,他的身体扛不住了,住了近10天的医院。事隔10年,当时创作的艰辛仍历历在目。后来,《警星》被国家权威刊物《剧本月刊》作为头条刊发了。著名戏剧导演熊源伟看过剧本后,以带病之躯亲自担任《警星》话剧的导演。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李景文甚感自豪。
创作儿童剧 打造惠州独特艺术景观
李景文后来转向儿童剧创作,可以说是他在惠州多年,对如何让戏剧在惠州这块土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进行的探索。李景文一直关注惠州戏剧艺术的发展。因为自己是搞戏剧创作的,对戏剧情有独钟。他深信,戏剧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他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使惠州戏剧能有所成就。
“经过对惠州艺术现状的分析,我想到了儿童剧,由小孩子来表演的大型叙事性儿童剧,走一条别人没有涉足的路。”他的这一大胆设想,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肯定。2000年,李景文开始创作儿童剧《明天吧,明天吧》,于2001年上演,演员全部是我市的在校小学生,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全国创举。《明天吧,明天吧》剧本也赢得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省、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狼来了》是李景文创作的第二部大型儿童歌舞剧,通过孩子们充满童趣的语言、表演,向同龄人传达了诚信的理念。该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李景文的尝试再次获得成功。
李景文的构想是,不断发展壮大惠州的儿童剧,使之形成规模,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并成为惠州独特的艺术景观。“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支持儿童剧发展,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很艰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李景文满怀希望地说。
本报记者李郁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