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小时采访,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德赛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冯大明的所有事迹。但言谈间每一个不经意语句的流露,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他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让接触他的人感到信任。德赛电池事业部的企业文化就如他的“蓝黄色”性格一样,严谨务实,目标明确。
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充满兴趣
1989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的冯大明来到了惠州,进入了当时德赛集团下属的大型日资企业信华精机有限公司工作。“1989年毕业后,我先后在信华精机有限公司担任过技术员、生产线线长、总经理助理等职,在1991年就被调任到德赛集团下属金山电化工业(惠州)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那个时候我刚刚24岁。”谈起自己24岁就做了副总,冯大明似乎有些害羞,一再地调侃自己是“嫩”副总。
“我一直在德赛集团下属的外资企业工作,而在外资企业,一般来讲副总经理主要是从事一些国内事务、行政管理等辅助性的工作,而我是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的,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充满了兴趣。”醉心于产品制造和经营的冯大明渐渐觉得副总的工作已经不再适合自己,内心充满矛盾并打算移民国外。
创办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998年,德赛集团开始意识到仅靠中外合资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遂开始了自主品牌和自主产业的大力发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根据自身多年在电池行业工作的经验积累,冯大明向集团提出了发展自主控股的电池产业工作设想和全套可行性方案。“集团通过一番论证,很快就批准了我的方案,1999年5月,投资500万元的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了。”
“企业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这是冯大明时刻记在心里的一句话,“我们不比别人笨,不比别人懒,我们有先天的基础,也有后天的努力,我们凭什么不行?”背水一战的冯大明带领团队以手机电池为切入口,一方面在全国建立起德赛电池品牌营销网络,先后组建了21个办事处,并逐步整合为7个分公司;另一方面则抓住国内手机市场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国产手机厂的崛起的机遇,使公司成为国内手机制造商首家原配电池生产厂家。
经过5年的努力,原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发展为拥有资产总额超过5亿元的德赛电池事业部。并于2004年,成功“借壳上市”。
致力于给员工最好的“生存土壤”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由无数木板组成的圆木桶,一个好的团队、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协调发展的研发、制造、销售系统等等都是其中的一块木板,不可或缺,因为任何一块木板的缺失都会拖跨公司所有的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冯大明从公司创立伊始,就带领着他的团队患难与共,全力打造企业的系统化竞争力。
“我们一直致力于给员工最好的‘生存土壤’,无论是用人机制还是奖惩机制都十分透明,我们会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德赛电池事业部的企业文化就如同冯大明的“蓝黄色”性格一样,严谨务实,目标明确。“员工们私下里可能不会觉得我很严厉,至少遇到困难都愿意来找我帮忙解决,我也几乎没有骂过人,但一旦工作起来,大家都有些怕我,因为他们拿给我看的报告中,哪怕只有一个字错了我都经常能发现。”
信仰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如果和冯大明聊起业务上的事,他能滔滔不绝地和你谈上几天几夜,但如果让冯大明谈谈自己的成就,那会比碰到一个尖端的难题还棘手。“我的父母亲都是老师,他们从小灌输给我的思想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想我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我父母亲的影响。”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本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会契而不舍的追求下去,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本着厚德载物的精神,我不会辜负广大客户的信任和员工的期待,希望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本报记者付海燕 通讯员刘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