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广场,甚至有些乡、村也竞相攀比赶潮流。广场的设施也许大同小异,但广场的环境氛围和所产生的效果作用却大相径庭。不少城市广场便民利民、活动不停,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精神文明的载体,成为充满魅力的城市名片,为百姓乐而称道。但也有一些城市广场或是地僻人稀、乏人问津,只剩下一块孤零零、光秃秃、没有生命力的水泥地;或是跟风上马、号称“之最”,却成了“半拉子工程”,难以为继,只好改作他用。究其原因,不切实际,仅凭脑袋发热就作决定,是关键所在。
一个城市广场,其作用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公共性质或是市民性质。城市广场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与民方便,即广场要处于市民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二是有充足的空间,因为没有公共空间就没有公民社会,尤其在密集的建筑群里更显必要;三是多功能的综合体;四是应有标志性建筑,或有名胜古迹、文化胜地,有休闲健身设施、饮食购物服务等。如宁波天一广场、上海人民广场,以及纽约时代广场、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广场等,都体现了这些特征。如果距城甚远、功能单一、设施不完善、缺乏文化氛围,就没有吸引力,就起不了城市广场的作用。
与民方便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少城市下大力气盘整闹市区的旺地,舍弃近利,辟出广场,挤出绿地,既提升了城市品位,又深得民心。同样,在公共服务领域,也应体现这一原则。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也应充分考虑到为市民提供便利,如果都地处偏远,许多市民只好望而却步,因为现阶段能乘车去休闲散步看书的人毕竟不多。建设城市广场不易,要广场产生吸引力、亲和力更不易。城市广场并非越大越豪华就越好,因为面积不代表人气,豪华不等于魅力。关键是要有特色,要有文化氛围,要为公众所认同,要让市民得实惠。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少搞政绩工程,多建设一些社区广场,贴近群众,打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克服人群疏离,融入市民生活,这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