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惠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强劲的动力牵引。惠州是一座充满着活力的城市,也应是充盈着动力的城市。动力源自何方?动力源自人才,凝聚人才,关爱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动力源自体制,深化改革,发挥体制优势,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动力源自开放,扩大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不断吸纳新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理念,拓展市场空间,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互利共赢,是推动发展的外在动力。“三力”聚合、裂变,会形成强大驱动力,共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持续进步。
容纳多种文化和各方人才
用实招,出实效,继续做好人才工作。“人本立市”基本涵义之一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人才是人群之中的先进部分,发展要靠人才,惠州的发展要吸引更多的有才有智慧的人才在这里创业。要搭建“人才高地”,建设人才良港,吸引人才;要与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定位与发展走向相适应,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引进人才、储备人才;要营造人尽其才、让人才创造力迸发的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包括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制订政策、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提供服务等。特别是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建立完善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有所得的人才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以“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的胸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容纳多种文化和各方人才。目的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人才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惠州发展多作贡献。
以机制创新促科技创新
深化改革,实现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体制创新不仅成本少、见效快、效益大,更重要的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从体制上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凸显体制优势。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新型国有企业,探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新模式,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大力发展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营造机会均等、诚信为本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经济环境。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机制创新促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动力;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为培植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带动作用提供平台。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之依法行政,真正承担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成为高效廉洁的、负责任的、有回应力的现代服务型法治政府。四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兼顾城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调动县、镇两级的积极性。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兴市创造条件,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服务好文化事业、管理好文化市场、发展好文化产业。
支持本土企业走国际化之路
创造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入世”5年来,我市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程度加深,对外开放度提高,国际化步伐加快,现在要从市场准入、营商成本、产业配套、土地供给、政府效率、经济秩序、生态环境、投资回报、人文关怀、安全系数等方面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对外来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海外智力的吸引力,善借外力,形成动力,以开放促发展。要用敏锐的眼光和超常的判断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策略、更加务实的举措,招商选资,瞄准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与惠州支柱产业关联度高、牵动力强的企业落户,生根开花,结出丰硕之果。要进一步密切惠台联系,努力使惠州成为台商投资大陆首选地区之一。要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走国际化之路,在积极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做大做强。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为区域一体化提供快捷的通道,努力促成设施对接、产业配套、优势互补的“港穗深莞惠”经济圈,主动地、有选择地承接港澳和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黄文新)
关键词点击
招商选资
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型,显示出招商引资思维的新变化。“选”的意图主要是调控低层次、污染类的项目,增加引进高技术含量项目,提高引资的质量。从“捡到篮里都是菜”到“挑肥拣瘦”,从盲目引资到“反向考察”,思路与方式的转变,招商选资的推广,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招商选资的基本标准是:一是符合当地主导产业方向;二是投资强度和产业效能要达到一定水准;三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最小。 (黄文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