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庭剩饭全倒掉,超市、餐厅剩饭剩菜多数进了泔水桶
家住市区江北的贺女士谈起节约粮食的话题时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若有剩饭觉得存放麻烦,一般都会倒掉。而住在下埔的唐女士则有不同的做法。“把剩饭用来煲粥,这样就不会浪费粮食了。”唐女士对记者说。
在市区河南岸一家小餐馆里,记者问服务员如何处置客人留下的剩饭时,服务员告诉记者,他们会把这些剩菜剩饭倒入泔水桶,再卖给专门收泔水的人。她说,每天他们都要处理这样的泔水四五桶。这位服务员对此见惯不惊,她称,几乎所有的饭店都有这种浪费现象。
而市区丰湖酒店餐饮部有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同样会把客人留下的剩饭菜倒入泔水桶。而对于餐厅每天剩余的预备粮食,他们往往会把它们给员工作夜宵吃。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近几年人们的消费逐步趋于理智,家庭聚餐客人点的饭菜量常常刚刚够,但一些宴请的客人往往就会点较多的饭菜,造成一些浪费。
记者还采访了市区万佳百货及丽日购物广场的有关负责人,他们都表示,商场熟食部每天卖剩的炒饭等粮食,他们都会倒入泔水桶,再卖给一些收购泔水的人用以养牲畜,这样就避免浪费。丽日购物广场的负责人还说,多的时候每天有三四桶泔水。
惠州是粮食主销区之一,近50%的粮源是从外省、市主产区采购,节粮意义重大
为了说明节粮的重要性,市发展和改革局(粮食局)粮食管理科的曾韬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从一定意义上讲,节粮就是增产,就是开发“无形良田”。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万粒,我国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3.25万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可养活3.5万人。若以平均亩产1000公斤计,等于每年开发无形良田1.2万亩。而我市现有粮食纯消费人口近195万人,以此计算,相当于年开发无形良田近18亩。
此外,实施节粮就是变相促进粮食增产和节约土地,同时也是节约水资源和节约能源。“若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全国每年便能节约600万立方米灌溉水资源。”曾韬说。另一方面,惠州是粮食主销区之一,近50%的粮源是从外省、市主产区采购,采购、调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运力,因此,节粮意义重大。
而从粮食流通管理角度,加大粮食运输、装卸、储备、保管、加工等各环节的规范化操作和管理,降低粮食损耗率,可以大力推进节粮。目前粮食铁路运输损耗的国家标准是3‰,若粮食运输损耗率降低0.5‰,则惠州每年从外省市调入约55万吨粮食仅在运输环节就可节粮275吨。
市民节粮观念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城市居民,粮食浪费现象主要出现在餐桌上
曾韬对记者说,我市属粮食主销区,粮食缺口还比较大,所以节约粮食不可忽视。“解决粮食问题,一靠增产,二靠节粮。在保证基本粮食消费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在粮食加工、流通、消费环节中的不必要损失和浪费。”
采访中,记者在参观惠州市储备军粮供应公司时,公司杨总经理认为,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粮食问题,一直提倡爱粮节粮。而有关行业由于考虑经济利益,在运输、加工、包装、储存等环节都注意节约粮食。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节粮观念反而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城市居民,粮食浪费现象主要出现在餐桌上。家庭的剩饭很多市民通常会倒掉,无疑是一种浪费。而一些餐饮行业会把剩粮当泔水卖掉转换成喂养牲畜“饲料”,从某个程度上说是节约了粮食,但是无形中也浪费了口粮。所以,节约粮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行业,还得依赖市民节粮意识的提高。 本报记者黄若冰 实习生李玉娟 通讯员曾 韬 周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