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消费市场火爆,国内外游客达62.5万人次,比增27.9%,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见《惠州日报》10月9日A1版)。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是生产的直接动力。因为消费者的支出就是生产者的收入,消费支出为人们提供了一轮就业机会和收入;而工作收入又促使人们再消费,人们的消费支出又可以形成新一轮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构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且是一个具有“乘数效应”的经济运行链条。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在“黄金周”及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支出,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源头”,政府推出“黄金周”等举措来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
然而,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扩大消费并不是无节制的,它有一个“度”,消费的“度”,就是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越了这个“度”,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当前,资源短缺和环境脆弱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市也不例外。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照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目标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
对人们行为作必要的约束,就包括采取全面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措施。按照经济学观点,节约包括生产领域的节约和消费领域的节约。生产领域的节约是以经济效益大小作为衡量标准的,企业追求的是以尽量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用。我市德赛集团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仅采购环节每年节约的费用就达数百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稳健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在生产领域应大力倡导厉行节约,文明生产,才能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极大化。生活领域的节约是提倡正当消费、文明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所谓正当消费,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就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能使他得到最大效用,达到他的消费需求的均衡,换言之,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有所值,物尽其用,超出这个“度”,就是奢侈浪费,比如吃“黄金宴”、摆阔斗富,搞并无多大实际效用的“形象工程”等。总之,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扩大消费需求和全面厉行节约不相矛盾,二者有着内在统一性,二者共同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目前,惠州正逢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大力倡导节约,文明生产与文明生活,全民参与,共同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