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洲镇作为惠城区的山区大镇,拥有丰富的土地、水和林果资源,4个千亩农业生产基地和2个万亩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别具特色。然而,东江的阻隔让渡船成了全镇2.7万群众出入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交通不便,该镇经济发展一直滞后,去年GDP仅8000多万元,镇级财政收入只有45万元,人均年收入2650元。
芦洲镇群众出行难和经济发展受制于交通的问题引起曾运娇、刘洪添、陈仲刚、冯燕凤等几十位市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在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们联名提出了《关于建设芦洲至泰美东江大桥的议案》,并被大会主席团确定为正式议案提交市政府办理。
议案出台背景
芦洲群众出行难收入低
《议案》的主要发起人曾运娇代表,是芦洲镇岚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她告诉记者,芦洲与博罗县泰美镇、观音阁镇一水相隔。连接芦洲与观音阁镇的观岚大桥于去年5月动工续建,预计今年11月完工。该桥建成后,可一定程度缓解芦洲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但芦洲群众通过观音阁到达惠州市区的距离有100公里,芦洲陆路经过横沥镇到达惠州市区也需走80公里的路。惠河高速公路途经泰美,如修通芦泰东江大桥,从芦泰东江大桥到泰美再通过惠河高速到惠州市区,路程仅30公里,可大大缩短该镇通往市区的车程。
“多年来,当地的干部群众多次向我及其他市人大代表反映这个问题,大家都希望能尽快建设一座连接泰美的桥。惠河高速公路开通后,这种呼声更强烈了。”曾运娇说。
代表声音
曾运娇代表 大桥建成后将发动村民种植甜玉米
听说该《议案》被确定为正式议案已交由市政府办理,曾运娇非常高兴。她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芦泰东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我计划发动村民种植甜玉米、香蕉、柑桔等经济作物,设法让村民的收入翻番。”
冯燕凤代表 修建大桥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要推动芦洲镇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解决交通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芦洲至泰美江面跨度不大,河边有着充裕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修建芦泰东江大桥既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又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刘洪添代表 修桥有利于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目前芦洲镇有2个渡口,是惠城区使用船渡最多的一个镇。但该镇渡口存在船小、设备不齐全和装载量小等问题,时有超载现象。每逢节假日,过河的人和车较多,渡口交通十分繁忙。因此,因过渡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修建大桥后,有利于消除这一交通安全隐患。
市民看法
林永清(芦洲镇青塘村村民) 交通通畅村民才能增收
村里的梅菜、甜玉米卖不出去,我看主要还是因为交通问题。运输成本高,村里办不起自己的加工厂,外面的商贩也不愿意进村收购。
村民没办法,农产品有时候卖不出去,就只好拿去喂猪了,结果是越种越没信心。如能建设一座桥直接通到泰美,出入芦洲就不再难了,我们增收的希望也就大了。
李素娥(芦洲镇三洲村村民) 遇大水时坐船过河很危险
我们平常出入都靠渡船,每次过渡都要付2元。我娘家住在市区郊外,我每个月都要回去几次照看年老的父母。去年7月发洪水的时候,我担心父母就想回家看看,不料赶到渡口时,水急风大又把我赶了回来。能修建一座直接通到泰美的大桥,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喜讯。
记者调查
芦洲因交通不便农业产业化基本停滞
芦洲镇多年来因倍受“交通难”问题困扰,群众生活水平在全区一直处于偏低状态。据介绍,目前进出芦洲镇的主要通道只有两条国道以及两个渡口。当地百姓往返市区需花费将近3个小时车程。
交通不便也使得当地无法发展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该镇大量种植甜玉米、梅菜等农产品,但因交通不便造成运输成本过大,该镇有原材料也不能进行加工,而外面的商贩也不愿意进来收购。
芦洲镇委书记方小龙告诉记者,芦泰东江大桥建成后,将大大缩短芦洲与市区的距离,群众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只需半个小时车程就可到达市区。交通问题解决后,芦洲农产品难卖贱卖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本报记者冷 敏 谢超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