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祚桂
中国科普研究所近日发布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普场馆和科普设施,“本地没有”是主要原因,占56%;“不感兴趣”和“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10.7%和10%;而“门票太贵”则只占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哪里来呢?让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们走近科学,通过科普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科学兴趣,学习科学家的使命感、事业心及科学严谨的态度,无疑是科学发展的源泉。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目前这种科普教育落后的局面都不能不让我们忧心忡忡。当然,科普教育落后有其客观因素,如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低下,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科普理论研究薄弱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而科技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可以率先解决的。
科普展览内容老化、展示手段落后,是目前科技馆面临的最大困扰。如何让科普吸引大众的“眼球”?一方面,科普场馆自身不能“守株待兔”,要主动出击。有些科普场馆已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南京地质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以石养石”,主动为中小学校提供教学标本,并设计、开发了各种化石、矿物小礼品,受到了欢迎。由于参观者络绎不绝,去年馆里收益达到50多万元,而此前一年门票收入仅有10多万元。另一方面,“盘活”科技旅游资源也需要旅行社的介入。这样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将散在各处的“珍珠”串起来,打造出一条条既有山水风光又长知识的“科普”线路。
曾有专家称,“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正如人的两条腿、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真诚地期望科普这只轮子能尽快在神州大地转起来,让科学的种子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