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车船税上调”谣言考验信息传递机制
 
发表时间:2007-01-10 10:10:05  来源:
 
    蔡纪真
 
    一则“车船税上调”的爆炸性消息,从本月5日开始风靡惠城区。一时间,市区内中行各网点聚集起许许多多急忙赶来交税的市民。许多银行营业处被围得水泄不通(见1月8日《东江时报》)。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谣传。为了制止谣言,不影响银行的正常业务,翌日起,银行方面只好和税务部门协商,暂停收取车船税的业务。从新闻报道来看,谣言并非完全止于智者,而是被机械地“隔断”。一些未交上税款的市民后来还在银行一直争执不休。直至报章披露,真相方大白。一个近乎“黑色幽默”的谣传事件才算告一段落。一个小小的谣言,就导致社会上一些人忙得不可开交,方寸大乱。人们何以如此轻信?一个仅靠电话传递的“涨”字,不见诸文件,不见诸通告,就闹得人心惶惶,人们的心理何以如此脆弱?究其实,谣言的背后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缘由,不能不引起深思。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发现身边的物价在悄悄地上调。从先前的汽油不断涨价开始,到近来的粮食涨价、猪肉涨价、住房涨价……听证会上说行情,听取“涨”声一片。人们闻“涨”心跳,也成了心理定势。如今又闻车船税涨价,以至于稍有理性的人们也不得不信了。

    社会转型期充满了一些不确定性。而改革的多方位进行,既是利益的调整,更是心理的冲击。变革极易给一些人造成无所适从的感觉。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许多人便只能被动地听从传言的支配。多年的经历和社会经验使人们养成了搭“末班车”的习惯思维,挤不上“末班车”便意味着吃亏。因此,在一片涨价声的情形下,人们容易产生恐慌、从众心理,这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轻信谣传,从深层次原因方面来探究,还因为我们的社会尚缺乏一种通畅、快捷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尽管目前的城市资讯已相当发达,但政务信息的传递,除了传统的媒体和行政发布渠道外,许多民众因条件所限,还不习惯通过先进的电子政务来取得信息。同时也缺乏主动向政府机关索取政务信息资料的想法,而政府机关因各种原因,也未必能做到有求必应。正是由于信息的匮乏,人们对各种涨价才产生一种下意识的担忧。因此,只有规范健全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公众对各种价格信息的知情权,人们对涨价的反应才会逐步趋于理性。
 
    “车船税上调”谣传的发生,除了对政府推行政务公开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同时也在考验政府的反应机制。从新闻报道来看,谣传实际上从5日上午就已经开始了,记者闻风而动时,政府的有关部门是否知情?据我所知,不少政府公务人员也曾听到这个消息,并且打电话到税务部门咨询,但却未闻有关部门及时出面澄清。最后银行停办收税业务,这当然是好事。倘谣传是大米涨价3倍,街上的粮食会不会抢购一空?诸如此类,确实在考验政府的应变能力。
 
不合格奶粉仍在销售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