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千年府城的现代嬗变
 
发表时间:2007-01-04 09:22:14  来源:东江时报
 
    桥西就是桥西,似乎永远都是惠州不可取代的府城。

    即便惠州市行政中心、惠城区政府相继从桥西外迁,目前也不曾削弱桥西在惠州的中心地位。

    今年57岁的刘胜来正在赶编新的《桥西志》,他认为15年前的老《桥西志》已经过时。现在的桥西,是从理想过渡到现实的传奇。
 
    1400多年前就是府城

    把桥西称之为府城,完全是因为其自身特别的政治地位。自公元590年隋文帝置循州总管府于府城梌山(今中山公园)以来,桥西一直是历代府治的所在地。在惠州人民心目中,府城很大程度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的认同。

    我们将历史翻回到从前,就会发现桥西的命名与东新桥有关。1096年,谪惠的苏东坡后与道士邓守安始建东新桥,虽然是区区一座木浮桥,却成了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的重要纽带。数百年来,东新桥以东称为桥东,以西称为桥西。

    从相关史料可以得知,府城还有鹅城之称,后来还有在城都、鹅岭镇、府城镇的说法,而桥西最后才成为府城的代名词。

    刘胜来是地地道道的“老桥西”,他从1972年就开始供职于桥西街道办事处,由于1988年参与了《桥西志》的编撰,他对桥西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唐宋年间,府城的面积很小,到明朝才大规模扩建府城,至清朝已经形成了“九街十八巷”的城市规模。那时,府城的区域面积已有1平方公里。

    今天,桥西以8.8平方公里的面积将惠州极富文化特色、极具商业潜力的地段覆盖,北到渡口所,南到麦地、东到下埔、西到西湖,是惠州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

    桥西大片鱼塘变城市

    早在清末年间,桥西就有商业发展的萌芽。一些老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桥西的主要街道:同寿堂、百元堂、三元酒家、瑞珍楼……其中以药店、杂货店和饮食店居多。新中国成立前,桥西的商业还远没有桥东繁荣,但是凭借着从桥东进货的优势,桥西的打石街(今中山西路)、万石坊(今中山南路)、四排楼(中山北路),也成了惠州当时兴旺的商业区。

    解放初期,桥东要在战火过后的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是非常困难的。1959年,一场特大洪水彻底改变了桥东的商业中心地位。出于防洪的考虑,政府开始把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到桥西。进入上世纪80年代,桥西被改革开放春风吹醒了。而桥东受老城改造的制约,只能眼睁睁看着西枝江对岸的南坛从大片大片的鱼塘蜕变成城市。

    脑瓜子灵活的桥西人都在这个时候掘到第一桶金。刘胜来也不例外。在他印象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便每个月只领100多元工资,人们也要穿六七十元钱一件的牛仔裤或连衣裙。他自己就在五一路摆了个摊卖衣服,“有拉链的衣服一下子就卖光了,根本来不及进货。”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是惠州有史以来个体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从渡口所到圆通桥,从圆通桥到五一路,都成了商业街。那时候利润最高的是服装业和饮食业。“你可别小看当时在路边架个煤炉卖炖盅,或者租个10平方米店铺卖衣服的人,他们现在大多都成了百万富翁,开着奔驰或宝马了。”刘胜来说。

    演绎现代商业神话

    快速发展的个体经济毕竟不是经济发展浪潮中的主角,尝到市场经济的头啖汤后,聪明的桥西人开始走另外一条路子——发展商业零售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英达商场、升平商场和老西湖百货的开业,将桥西住宅群楼设计的商铺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引领桥西第三产业向规模型和效益型发展。

    2000年,深圳“人人乐”超市的进入,一方面改变了惠州商业的格局,另一方面也引导桥西走向商业聚集的道路。在此之前,桥西已经在改造商业步行街、发展南坛商业街上积累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宝贵经验。

    最让桥西人引以为豪的是,2001年11月数码商业街动工兴建。经过1年多的严格施工,以前散发臭味的排污沟变成惠州地标式的综合性购物娱乐广场。2002年至今,看准惠州商业市场潜力的深圳商业巨鳄纷纷抢滩桥西。经过4年的发展,随着丽日购物广场西湖店、万佳百货、百佳超市、世纪联华、天虹商场、时代百货等大商场、大超市纷纷开业,桥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惠州商业中心,吸引了惠州市大多数消费者。可以说,桥西的每个角落,都会是商家必争的成熟旺地。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桥西第三产业的预计商贸流通营业额达45.2亿元。这个数字让桥西稳坐惠城区各镇、街道办的税收总额冠军宝座。

    工业发展无地有为

    “我们没有什么土地可开发了。”桥西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陈禄泉道出了自身招商引资的劣势,不过他对此并不感到悲观。

    事实上,桥西早在1979年就与港商签订了第一个对外合作加工毛衣的协议,随着香港兴业针织厂的落户,桥西开启了招商引资的大门,各种各样的“三来一补”企业在花边岭、麦地等新区落地生根;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桥西实施工业转移战略,这些开始被认为“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工厂才被陆续迁出桥西。

    工厂消失了,并不意味着桥西放弃了工业。恰恰相反,桥西走出一条“无地招商”的新路子,将引来的项目落户到其他镇(街道办事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目前,惠城区三栋、陈江、小金口、河南岸、汝湖、水口等镇(街道办事处)都有桥西引进的项目落户。作为我市惟一没有农村的桥西街道办事处,2006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2宗,合同利用总额达11.6亿元,排在惠城区各镇、街道办的前列。新引进的项目中,投资额超亿元的就有3个:凯宾斯基饭店、帝景世纪购物广场和新一佳超市。
 
不合格奶粉仍在销售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