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何让广大群众吃得放心、吃得舒心,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情况: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市农产品质检中心主任刘强介绍,去年1至11月份,我市各级检测机构共抽检蔬菜样品227191个,其中残毒超标样品13099个,合格率94.2%,捣毁毒菜13.4万公斤;水果抽检样品共2283个,不合格230个,合格率89.9%,销毁残毒超标水果9000多公斤;累计抽(送)检生猪尿样5992份,检出呈阳性样品147份,“瘦肉精”阳性比例为2.45%。目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猪肉含瘦肉精、茶叶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尤其是铁观音品种茶叶。
据了解,目前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从源头上防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机制和措施不够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仍然偏弱;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边远山区和一些薄弱环节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传统食品(如豆腐、咸菜、白酒、花生油等)违法加工行为的整治难度较大。
代表委员声音
唐尤超代表 市民送检食品得不偿失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政府有关部门要着重做好检测方面的工作。现在,群众要想投诉食品问题,只能自己先行垫付检测成本,而且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食品价格不高,即使检测出食品质量有问题,获得的赔付也“得不偿失”,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故政府部门要提高快速鉴定能力,降低鉴定成本。
阮瑞群代表 建“绿色市场”从源头抓起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完善市场监管,职能部门应组成联合执法队,不定时对各个商场、市场的蔬果等农产品采取突击抽查,促使农产品市场良好秩序的形成。
有关部门还可以考虑邀请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参与监督,以增加检查的透明度,给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加个“砝码”。“绿色市场”的真正建立应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的抽检工作,制定相关严厉处罚制度,坚决把有害农产品消灭在源头。
丘慧澄委员 农户要把好农产品质量关
去年底,媒体曝光检测出草莓含高毒农药,草莓顿时少人问津。但深圳某公司设在惠阳区永湖镇的草莓种植场的草莓却依然销售很旺,他们有什么窍门?该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照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主动把草莓样品送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拿到了检测合格证。
凭着“这张牌”,销售商挤破了公司门槛。所以,公司或农户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可以实现双赢,既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从长远来说,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周振明委员 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成本较高。建议市里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让市民吃上又便宜又好吃的无公害农产品。
当市民都认同了无公害农产品时,有问题的农产品就没有立足之地。这样,通过市场杠杆来调节,将不安全的农产品“挤出”市场。
部门回应:完善食品安全立体监管机制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陈锡江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使我市形成“政府监督管理、企业自觉守法经营、群众自我保护”的食品安全立体维护局面。
陈锡江说,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主要是综合监督、组织协调。日常的食品安全主要实行分段监督管理,即食品的种养、生产加工、市场销售、进出口等,分别由农业、质监、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实行监管。
近几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重点落实食品安全工程的规划,主要是对重点食品品种、重点区域进行监督管理,每年开展10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发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作用。
市民看法
刘丽阳(公务员) 希望检测信息及时发布
现在我市每天都有蔬菜检测信息发布,但我感觉信息发布还不够及时,有时信息出来,我都已经买好了菜。如何尽早告诉市民检测情况,还希望有关部门多想想办法。
胡 伟(水产品经销商) 消费者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我从事品牌水产品经销多年,发现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国标”的认知度偏低。食品生产“黑窝点”屡打不绝,个体小作坊什么都敢加工销售。缺乏“国标”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多数消费者其实都没有食品安全意识,所以给问题食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陈 史(退休人员) 市民吃得放心需引导
去年,我和家人曾因吃了在路边买的问题蔬菜导致中毒进医院打点滴。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到路边摊去购买蔬菜。
中过毒,我们才有了防范意识,我们希望在食品安全方面,有关部门给我们普通市民更多指引,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买到安全食品,让我们吃得放心。
本报记者冷 敏 谢超平 王开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