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建为民之言 谋利民之事
 
发表时间:2006-03-20 11:07:46  来源:
 
    □ 解锁工程:免费治疗120多精神残疾人

    【回顾】 我市有各类精神残疾病人1万多人,其中病情严重被“关锁”和流浪街头村野的有300多人。为此,市政协张彩堂委员提交了关于我市被关锁的精神残疾人生存现状堪忧的提案,引起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市政协以主席建议案的形式向市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实施我市重度精神残疾人‘解锁工程’的建议”。

    去年3月,市精神残疾人“解锁工程”正式启动,由政府出资对全市120多名被“关锁”精神残疾人进行3个月的免费康复治疗。2005年6月,第一批需“解锁”治疗的精神残疾人已有55名康复出院。惠城区马安镇水贝村的王伟玉是“解锁工程”的受益者,经过治疗现生活已能自理,并能做一些简单的农活。

    【反响】 作为这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市残联副理事长赖书扬说:“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特别需要社会的关怀与温暖。市政协提出的这份建议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体现了市政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注。”

    □ 缓解“大班制”:淡水六小通过省一级验收

    【回顾】 现在在惠阳区淡水镇第六小学上学的同学们特别开心,因为以前上课时很拥挤,如今“大班制”问题得到了缓解,每个班的学生都控制在五六十人左右。带来这一变化是2004年惠阳区政协罗佛登委员提出的《关于扶持淡水镇第六小学上省一级学校的问题》的提案。在惠阳区政协主席会议的督促协调下,淡水镇投入近300万元,翻新了旧教学楼并建起一栋占地2000平方米的5层科学楼。该区政协委员还纷纷慷慨解囊,为淡水六小捐助港币40万元、人民币5万元。去年,该校通过验收成为省一级学校。

    【反响】 学生家长董小军说,作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政协委员们能心系教育,想家长之所想,提出提案并出钱出力,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这种善举必将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开花结果。

    □ 农村医疗卫生:卫生院配救护车接送孕产妇

    【回顾】 2004年,惠城区政协社会与法制专委会和钟秀云委员提交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母婴安全》的提案。惠城区政协领导高度重视这个提案,把它作为惠城区政协五届七次主席会议第1号主席建议案。区委、区政府和区卫生局等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很快研究制订出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的措施:争取到社会资助,为芦洲、大岚、矮陂、横沥医院配备了救护车;加强了接生员的管理,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等。

    记者在横沥卫生院采访时了解到,该院以建议案落实为契机,加快发展,医院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的房子原来是混合结构的砖房,属危房。去年投入21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大楼。

    【反响】 院长李少驰感慨地说:“医院的变化这么大,真要感谢区政协所做的努力,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医院过去没有一件设备超5万元,现在已有了十几万元的B超和血球技术仪,医疗水平有很大提高,农民不用大病小病都往外跑了。医院有了救护车,能及时抢救病人,接送孕产妇,群众的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农残检测:惠阳区财政拨款85万买设备

    【回顾】 惠阳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孙国富委员提出了《关于将农副产品残留农药监测建设经费财政预算的提案》。这提案得到了惠阳区政府的支持,由区财政拨出85万元经费,用于购买果蔬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除湿机、离心机等一整套设备和工具。区农业局抽调人员成立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该中心自运行以来,每天到各个指定市场抽取菜样进行检测,并将结果通过公布栏、电视、电台等进行公布。

    【反响】 “只有吃得安全,身体才能保证健康。”在一家酒店当会计的何女士特别关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说:“以前买菜只凭感觉和经验,现在有了农副产品残留农药监测,哪种蔬菜安全,哪种蔬菜有毒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 群众体育:筹资千万完善惠东体育中心

    【回顾】 4年前,惠东县体育中心只有一个简陋的田径场和2个篮球场,没有体育馆,运动设施不完善,群众想进行运动都没有一个正规场所。在惠东县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县政协委员、县体育局局长余小燕建议大力建设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打响体育品牌,发展群众体育,促进惠东体育事业的发展,这得到县政府的重视。同时余小燕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政协委员的支持,共筹资1000多万元完善了县体育中心的建设。如今县体育中心内有网球场、象棋馆、儿童游泳池、羽毛球场等,吸引了许多市民、学生前来健身。

    【反响】 家住县城黄排的市民林小钰说,她很喜欢打羽毛球,自从县体育中心的室内羽毛球场建好后,她每周都会约同事、朋友去打两三次球。得知县政协委员对县体育中心的建设出了很大力,林小钰说,这是政协委员为普通市民办的一件实事,是政协委员了解社情民意,关心普通市民需求的具体表现。

    □ 扶贫安居工程:政协委员捐助特困户建新居

    【回顾】 2004年,博罗县提出在农村实施扶贫安居工程,解决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问题。这项工作得到了该县政协委员特别是居港委员的热烈响应,共捐出80万元善款,在公庄镇和麻陂镇为30户农村特困户重建家园。委员们不但慷慨解囊,还亲自审阅部分建设方案,过问工作进展,关注建房质量,并到两镇视察每户的建设情况。

    【反响】 受助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政协委员的善举深为感激。麻陂镇三科村村民李辉生家原有危房3间,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家庭陷入破碎的边缘。在县政协委员的资助下,李辉生和其他10户贫困户建起了新居。李辉生激动地对前来看望他的政协委员说:“你们的善举不仅让我住进了新居,而且我的家庭也和睦了,以后的生活更有了奔头!”

    □ 道路改造:200多万改造龙门西林道路

    【回顾】 龙门县西林路是县城的一条主干道,沿路商场、酒店、宾馆林立。该路在2001年曾被改造成一条沥青路,因人流和车流量大,经多年使用,路面变得坑坑洼洼十分难走。该县部分政协委员根据群众反映及亲身体验,经调研后,在去年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快改造西林路的建议》,后被列为提案。该提案得到高度重视并被采纳。县政府在地方财力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改造西林路从县公路局至龙城桥段,并于当年底完工。

    【反响】 在西林路开杂货店的李老板对记者说:以前这条路坑洼不平,上下班时甚至会堵车,很多人都宁愿绕道不走这条路;政协的一份建议直接加快了西林路的改造工程,原来的烂路变成了现在的大马路,路通财通,我的小店生意更兴旺了。

    □ 校道修整:南雁小学校道修整完工

    【回顾】 通往市区南雁小学的校道为泥沙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土浆难以行走。为此,惠城区政协廖坤兰、陈月琴委员提交了《改造通往南雁小学的泥沙路,方便群众与师生行走》的提案。惠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提案的落实,多次与学校领导研究修路事宜,并召开学生家长会议,会上企业和学生家长踊跃捐款,当场认捐19万元。2002年,通往南雁小学一条长300米、宽7米的校道修好了。

    【反响】 记者前往南雁小学采访时正好是放学时间,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以往接送孩子十分不便,道路难走不说,还常常把鞋子、裤子搞脏。校道修好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十分感谢区政协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  本报记者孙晓说 李 文 李郁英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