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车送孩子们上学,这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龙门县农村是不敢想的事。可这事,市政协委员、该县蓝田瑶族乡小洞村村委会主任刘志光不仅想到了,而且还做到了。
2002年,小洞村小学撤销,村里30多个孩子要到3公里外的圩镇中心小学上学。孩子们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既辛苦又不安全,家长们很不放心。当年,刚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的他有个大胆的想法:用车接送孩子们上学,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买车不可能,他与村委会班子决定,由村里出钱租车接送孩子们上学,租金一年约需1.7万元。可他上任那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9000元,他便从自家拿出钱来贴补村里。
小洞村是山区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作为村委会主任,刘志光全心考虑的是如何带领全村人致富。他利用村里有利的自然资源筹资兴建小水电站,还带领村民开荒种果。短短几年,小洞村在变,村民收入在不断上涨。去年,村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1000元上升到了33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5万元。
2003年,刘志光当选市政协委员后积极为群众建言,提出的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小洞村群众饮水难等的建议均得到采纳和落实。2004年,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小洞村完成了自来水工程,全村人都喝上了放心水。 本报记者冷 敏 通讯员张 琪 谢永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