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我100块钱。同学小美生日,上次她送我一块80块钱的手表,这次我送她的礼物总不能低过这个数吧。”听到读初一的女儿这么说,陈女士无奈地从包里掏出100元。目前,学生们的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支出呈现一种上升趋势,情况令人担忧。
学生对几百元钱的礼物不以为然
最近,王女士发现儿子脖子上总挂着一个MP3,塞着耳塞,经常随着音乐轻声唱歌。她以为这MP3是儿子向同学借的,可过了半个月这个MP3还在儿子手中。她问儿子:这个MP3是从哪里来的?儿子的回答让她十分惊讶,“是同学送的生日礼物”。王女士随后责备儿子,怎么能收别人这么贵的东西。儿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这有什么,不就是几百元钱的东西嘛,等他生日我再送个给他就行啦。”王女士说,孩子现在读书,哪有什么经济来源?最后这笔人情费用还不是转嫁到家长身上。钱虽不太多,但是让孩子们养成这种消费习惯可不是件好事。
揭先生说,女儿过16岁生日的时候,邀请了七八个同学到家里来,这些孩子都带来了许多价格不菲的礼物。为了让孩子们高兴,揭先生在饭店宴请这些孩子们,饭后还请孩子们到酒店去唱歌,一个晚上下来,花了800多元。揭先生表示,这种过度的人情消费给家庭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
人情消费有时也很无奈
“我最怕外地的同学来惠州玩了,包吃包住,一个星期下来就是几百元。”惠州学院大二学生小吴告诉记者。
目前在惠州读书的外地学生很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学来了,不接待一下说不过去,接待太多的话可能整个月都要啃面包了,有的甚至还要向朋友借钱度日。小吴表示,这样的人情消费想躲都躲不过,总不能给人家留下个“无情无义”的笑柄吧。 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龙说,他每个月光人情消费这一项就要支出至少200多元。其实他也不想这样,但是人家请客,自己总要回请人家吧,就算心里不愿意,还是要去做,真的很无奈。
商家惊叹学生消费能力
记者走访了部分开设在学校附近的商店、咖啡店、餐馆,部分商家表示,学生们的消费能力让人吃惊。在市第十一小学附近的一间精品店内,店主说,不少学生经常到精品店选购礼品,大部分都是买来作为礼物送给同学的,且价格不菲,他们还会要求商店将礼物包装好。市区下埔一间KTV服务员也告诉记者,他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到KTV举办生日晚会,有的一晚下来会花费五六百元,真看不出这群孩子有这么大的消费能力。
应正确引导学生消费
鉴于社会上种种学生人情消费现象,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和部分学校。不少教师表示,学生人情消费现象非常普遍,生日送礼、去酒店设宴、平时请客都是常有的事。
在教育局工作的毛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情消费其本身并不是种错误。所谓人情,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学之间关系好,生日、节日送送礼物也很正常。但是,学生在心理方面还没有成熟,身心都处于成长阶段,人情消费容易让学生从小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有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对于学生人情消费,家长、老师做得更多的工作应该是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消费,以免学生从小形成不良消费意识及不健康心理。
本报记者曾兴华 冉万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