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开的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市财政将投入9765万元,各县区财政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着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会议提出,用3到5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市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惠州市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表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将给农民群众带来巨大实惠。
农村低保与经济发展同步
今年支出低保金 2700 余万元
目标任务
各县(区)政府按照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救济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2006年,重点解决全市农村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惠东县、龙门县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05元、100元提高到125元。“五保”供养按照最低生活保障和动态管理要求,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建立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合理调整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责任单位
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资金安排
2006年低保和五保救济规模。预计2006年低保线调整后,全市的低保对象将增加到18703户49620人(其中城镇2626户8211人,农村16077户41409人),同比增长23.4%,年需低保金将达到2719.72万元,其中农村低保金2083.52万元。按照三级分担比例计算,2719.72万元低保金中,市级财政负担355.66万元,县级财政负担1153.95万元。
另外,全年需配套低保对象医疗救助金1141.7万元。2005年全市纳入五保供养的有7424人,预计2006年全市五保供养对象将增至7500人,年需供养经费1618.3万元。以上三项合计,全市2006年低保和五保救济支出总额为5479.72万元。
资金筹措方式
最低生活保障金方面 按照《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全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分两级负担,省财政转移支付30%,约168.36万元,其余70%由县(区)负担。对纳入惠城区管理的市直单位低保对象,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仍按原做法由市财政部门每年给予75万元资金补贴。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和博罗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省财政转移支付50%,约520万元,其余的50%由县(区)财政负担。惠东县、龙门县最低生活保障金由省转移支付50%,其余50%由市、县(区)财政各负担25%,约280万元。
五保供养资金方面 五保供养经费标准按各县(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浮30%执行。如果新确定的五保供养标准低于原标准的,仍按原标准执行。五保户供养经费由县(区)财政负担。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医疗救助资金 由县(区)财政负担,市每年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50万元,给县(区)适当补助。
工作措施
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切实保障资金的依时、足额落实;落实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解决看病难
每村设1个卫生站
目标任务
到2008年全市农村居民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中心镇卫生院可以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基本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
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2006年,全市在籍常驻农民参合率达到70%以上,2007年达到85%以上,2008年力争达到100%;继续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到2009年全市薄弱乡镇卫生院全部改造完成;加强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到2008年全市18间中心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并具有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06年主要做好规划、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加强农村卫生站建设,原则上每村设1个卫生站。全市1039个行政村,需新建站284个,改建519个(指医务用房面积不足40平方米)。2006年完成95%,其余在2007年完成。
责任单位
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资金安排
2006年到2008年,市财政总共需安排资金7771.8万元。具体项目如下:
农村合作医疗方面 2006年到2008年共需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项资金4845万元。其中,农村合作医疗引导资金4437万元,市财政补助参合农民每人每年10元;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基金每年100万元,共300万元,用于补充县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扶持农村特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救助患重大疾病的农民群众和调节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运作风险;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费每年30万元,共90万元;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化建设配套经费18万元。
薄弱乡镇卫生院改造方面 市财政安排薄弱卫生院改造资金每年300万元。
中心镇卫生院建设方面 18间中心镇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其建设资金由所在县(区)、镇及卫生院共同筹措解决。
农村卫生站建设方面 按每村补助1名村医生,平均每人每月补助541.9元计算,全市1039个行政村每月需补助56.3万元,市财政每年需安排村医生补助675.6万元。农村卫生站建设资金由所在的县、镇、村共同筹措解决。
工作措施
农村合作医疗方面 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50元以上。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标准由每人每年最高3000元提高到6000元以上;同时,对参加合作医疗满2年,又未报销过住院费用的参合农民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并相应提高报销比例,扩大受益面。扶助农村“低保”户100%参加合作医疗。
薄弱乡镇卫生院改造方面 到2009年,市政府对薄弱卫生院改造每年补助300万元。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晋升中级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半年,每月有镇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到村巡诊。
农村卫生站建设方面 每个行政村设村卫生站,每个卫生站配备1名有资质的医生,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双向转诊。村卫生站医生配备由卫生院在合格的村医、退休医生中挑选,同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站工作。村卫生站医生工资由市政府每月给予补助500—600元,如属大中专毕业生到卫生站工作的,按每月中专生700元、大专生800元、本科生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解决饮水难
134宗饮水工程 14.3万农民受益
目标任务
饮水解困工程方面 2006年,全面完成全市134宗农村饮水工程,解决14.3万人的饮水难问题。2006年2月份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3月份组织验收。
农村改水方面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覆盖人口增加4万人。到201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责任单位
市水利局、市爱卫办、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资金安排
饮水解困工程方面 市财政需配套资金1435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
农村改水方面 根据测算,增加5.5万改水覆盖人口需投入2000万元,但改水改厕资金以群众自筹和社会捐资为主,政府适当补助,每年大约需市级财政补助120万元,各县(区)财政补助50-60万元。
工作措施
饮水解困工程方面 加大对各镇饮水工程建设的督办力度,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月份完成建设任务。
农村改水方面 加强对农村改水工作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改水工作;继续坚持“五个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群众集资一点,集体拨出一点,外出工作人员捐助一点,社会热心人士捐献一点)的办法筹集改水经费,加快农村改水步伐。
解决读书难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今秋全面开始实行
目标任务
2006年秋季开始,免收全市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收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结扎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费;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书费和生活费补助。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出现因贫辍学的情况。2006年4月底前,完成全市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情况调查;6月底前,市教育局会同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制定全市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经市政府审批后颁布实施;9月底前,完成新学年全市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困难学生的登记、确认工作,并按有关规定落实经费。
责任单位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资金安排
所需经费总额 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居民(不含省外)中的学生约37.3万人,其中困难学生36956人;按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标准计算,政府每年需要安排的经费为12642万元。
省补助经费 省财政补助惠东、博罗、龙门三县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80%,以及全市12473名农村困难家庭子女的书费和生活补助费,合计约6604万元。
市补助经费 建议市财政补助所需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10%,每年约1264.2万元。
县(区)政府承担经费 每年约需4773.8万元。
工作措施
市、县(区)政府分别成立“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作。
由市、县(区)教育部门对全市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情况调查结果及对新学年学生情况进行登记,并会同公安部门予以确认;由市、县(区)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享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严肃查处免费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造假虚报、挪用占用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资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以及教育乱收费等行为。宣传部门加大对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宣传。
解决住房难
今明两年改造2424户危房
目标任务
力争到2007年完成4158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目前,全市已完成1734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剩余2424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分2年完成。其中,2006年改造1220户,建设约9.8万平方米新房,解决5490人住房难问题;2007年改造剩余的1204户,比原计划提前1年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资金安排
从2006年到200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450万元,比原计划300万元增加了150万元;同时结合省扶贫基金分配给我市的300万元资金统筹使用。各县(区)政府落实配套资金,把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工作措施
再确认危房改造对象,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张榜公示;分类指导农村危房改造;严格执行《惠州市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惠州市农村安居工程贫困户危房改造申报登记表》,确保各级扶持资金专款专用;严把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各县(区)每月定期填报工程进度表,不定期出安居工程简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解决行路难
后年村村通水泥路
目标任务
争取至2008年底完成820个行政村2760公里中余下的1620公里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其中,2006年完成500公里,2007年完成600公里,2008年完成520公里,争取比省下达的目标提前1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
责任单位
市交通局、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
资金安排
采取上级补一点,市、县(区)财政扶一点,村民让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按2760公里的改造规模计算,市财政需补助2.76亿元。目前,市财政已到位资金8000万元。2006年至2008年,市财政将安排1.96亿元用于补助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其中2006年安排6000万元,2007年安排7000万元,2008年安排6600万元。
工作措施
在市、县、镇三级政府均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广泛发动群众,形成全民办交通的氛围,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成立专门领导管理机构,明确实施单位,制订相关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
本报记者孙晓说 整理
上图:过去严重缺水的惠城区横沥镇,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修渠引水,不但许多家庭用上了自来水,而且将水引进鱼塘发展养殖业。 本报记者巴 山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