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04年底,全市有综合医院7间、乡镇卫生院89间、农村卫生站1124个;卫生工作人员11857人,其中卫技人员9763人;病床5642张。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如何进一步打造坚实的防疫大堤?又有哪些新举措解决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市卫生局局长邓光华。
记者: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我市有哪些举措,接下来要做哪些工作?
邓光华:市委、市政府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大楼的建设作为适应新时期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还对全市70多个还没有电脑和传真机的乡镇卫生院进行装备,建立健全了省、市、县、镇四级疫情信息网络,提升了传染病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为加强医疗救治体制建设,我市决定在市区建设一所内设传染病区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安排500万元对市中心人民医院传染病区进行改造,今年内基本按省的标准完成各县(区)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的改建并投入使用。
记者:解决农村看病难,我市有哪些新的举措?将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
邓光华:“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危房进行改造。从2004年起,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安排300万元对34间乡镇卫生院的危房进行改造,并将于2006年改造完毕。我市还将启动全市中心镇卫生院的改建工作,将按二级医院标准对全市15个中心镇卫生院进行逐步改造,到2010年改建工作全部完成。届时,所有中心镇卫生院都将具有重大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我市同时启动农村卫生站的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按统一标准建成1000个村级卫生站,要实行诊疗室、药房和治疗室等“三室”分开,配备一名职业医师(助理)或经注册的乡村医生,并配一名保健员。 本报记者冷 敏 通讯员周思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