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以“三化”为突破口破解“三农”难题
 
发表时间:2005-11-30 09:42:32  来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着力点。农村“三化”,要以现代新型工业的发展为核心;以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城镇群为载体;以现代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方式广泛运用为特征;以工业产值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社区相对扩大,城镇现代文明、现代生产经营、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为主要标志,是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

    工业化:要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化”工作第一位的是农村工业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结构及品种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化、多样化仍然不相适应;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难以适应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等。

    工业化,必须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努力形成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格局。一是围绕市场选工业项目。就是要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选准适宜当地发展的项目,选准市场急需的产品上项目,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工,让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高产品的质量效益。二是引进项目,加快产业开发进度。以项目工程促产业开发,如能源等能促进当地资源开发的项目。三是引进外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围绕农业办工业,特别是突出办好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农产品加工业专业镇、专业村。农村办工业,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城镇化:关键在实现产业聚集人口聚集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城镇化,不是单纯人口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不是仅仅具有城镇标签的城镇化,而是在于其实现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在于其居民已走向城市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布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强大的城镇经济实力的支撑。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引来什么投资者就发展什么产业,这都有许多成功的典范,如惠阳区的新圩,惠城区的陈江、水口等地。

    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要以市场化的机制推进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市场化的城镇运营机制,着眼于盘活城镇资源,搞活增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加快城镇公用事业的改革步伐,把城镇整体进行市场化经营和运作。要走创新之路,加快实现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要积极引导村镇工业向中心城镇聚集,形成集约、规模发展新优势。区域中心镇经批准应相对集中建立工业区,大力吸引外商和民营企业兴办工业项目,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形成大工业群体发展的效应。

    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要建设现代文明城镇,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城镇服务系统,完善各项服务功能,让广大居民工作、学习、生活更舒畅、自在,更多地体现人性的特点,更富人文关怀。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延长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发展了,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企业就有了“食粮”,就能做强做大,就能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从而城镇也就有了集聚人口的效应。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最佳对策。

    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培植和优化本地的主导产业。如梅菜、甜玉米、韭黄、荔枝、马铃薯、菜心、年桔、西瓜等,做好特色经济文章。并通过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收,延长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增大科技含量,不断培植名、优、特、稀、新品种,并尽快成为当地的农业品牌。要充分利用博罗航天育种基地的试验示范作用,推动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改制等形式,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大力培养、扶持农民企业家的成长,把能人带动战略作为农业产业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本报记者范海波 丰唐琼整理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