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农民“贷款难”如何突破?
 
发表时间:2005-11-30 09:37:18  来源:
 
    据《惠州日报》11月23日报道,从2003年至今,惠东县在7个镇建立了12个“乡村贷款助管中心”,目前已有1260户农民享受贷款服务。过去,农民发展生产需要钱,但很难贷到款;而农信社有钱,却又不敢贷出去。现在,农民拿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到农信社贷款,可以轻松得到2万元以下的贷款,就像使用自家的存折一样方便。
 
    农民“贷款难”的“难关”是如何突破的呢?我看以下3条很关键。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惠东县委、县政府与惠东农村信用联社合作,大胆尝试,创建了“乡村贷款助管中心”这一新型金融支农服务模式。通过这一途经,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没有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牵线搭桥,没有惠东农村信用联社的大力支持,农信社的钱是很难“流”到农民手上的。

    二是“乡村贷款助管中心”切实负起责任。过去,因为基层农信社一般只有2至3名信贷员,每个信贷员平均要负责1000户农户,无法承担逐户调查核实、管理贷款的大量工作;信贷员掌握的客户基础信息非常有限,因而普遍存在“惧贷”、“惜贷”心理。现在,村委会设立“乡村贷款助管中心”,利用镇村的行政管理资源和镇村干部熟悉农村、农户情况等优势,协助农信社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信贷资金的利用和回收等工作。经过村委会初评,信用社核定,信用好的农民可以领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凭证就可多次到农信社贷款。显然,“乡村贷款助管中心”切实负起责任、发挥好“桥梁作用”也很关键。

    三是农民讲诚信。农信社的钱是储户的钱,贷款必须按期归还。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果农民不守信用,借了钱不还或不及时归还,不但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以后就别想再得到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了。惠东农村领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的农民都很讲诚信。如铁涌镇黄坑村,目前有112户农民领到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累计贷款125万元。由于还清贷款后又可随时去贷款,农民都很守信用,做到了100%按时还款,有的还提前还款。农民讲信用,“乡村贷款助管中心”就好说话,农信社也就敢放款,这样,良性循环的信贷关系才能建立起来,从而化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

    希望惠东县“乡村贷款助管中心”这一模式在全市其他地方得到推广,使更多的“贷款难”问题得到解决。也希望惠东农信社的做法能引起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视,加以借鉴,创造出相应的模式,使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也能早日得到解决。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