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报人心里话
 
发表时间:2005-11-08 10:23:54  来源:
 
舆论导向把握要准

    读古代史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唐兵攻高丽,前锋水路进击平壤,粮草却因船坏未能按时送达,部队断粮危急,想去信告知后方,又恐敌军截获,遂作离合诗以暗寓其意。后方接报,统帅怒:“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幸得一位叫元万顷的“行军管记通事舍人”(相当于今天的随军记者)看懂了,方解前锋之急。后来,“元记者”又作《檄高丽文》,曰:“不知守鸭绿之险。”高丽军受到启发,遂“移兵据鸭绿津,唐兵不得渡。”唐高宗闻知,龙颜大怒,把“元记者”流放岭南。

    “元记者”成也诗文,败也诗文,他笔端纵有“雷霆万钧之势”,但糊里糊涂地把握不准舆论导向,故被流放,是怨不得别人的。

    作为党报记者,导向问题是容不得半点糊涂的,须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心态,方能保持清醒。  (采访部李朝荣)

与读者分享我们的快乐

    深度报道部是由前几年深度报道组扩编而来的,当初是四五个人,四五条枪(笔),如今扩至20人,装备是清一色的品牌机,也算是人强马壮了。

    深度报道部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深度报道,同时还为B类版的惠州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版面供稿。任务量和采写面自是比当初的深度报道组扩展了许多。

    政治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办报水平的高低。尽管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0个年头,但政治业务水平有如本人的身高——有愧读者,有愧观众。改扩版前领导叫本人带这支队伍曾让我诚惶诚恐,深怕有负厚望,但这份担心让我增加了几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本人原在时事部工作时,一女编辑喜欢在制作出一条得意的标题后轻声哼哼小曲,那是劳动里飞出欢乐的歌。现在的深度报道部则有一小伙子在完成一篇得意之作后爱轻声吹吹口哨。我爱听这些劳动里飞出的欢乐歌声和口哨,愿我的同事能从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快乐,让读者通过我们的版面、稿件分享到我们的快乐。  (深度报道部曾祥驹)

对新闻职业心存感激

    要闻部的故事平实无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时刻都得打醒十二分精神,一丁点也马虎不得。在编辑部工作8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累”字!这不,又有一个多月没过过双休日了,前几天,老婆还在埋怨我好久没陪过她了。有什么办法呢?一个朋友说,平淡反省生命的真缔,平凡积淀生命的厚重。我想他说的也许是对的。

    新闻可能是市场反应最快的行业,你漏发了什么重要稿件,编辑中出了什么纰漏,版式不留心做得平淡无奇,第二天就会有读者在与其他报纸的比较中提出来,躲都躲不掉。尽管如此,一想到第二天有数万市民等着看我们的报纸,心里就充满了对新闻职业的敬畏,对自己能参与和见证惠州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而心存感激。

    对于要闻部夜班编辑来说,晚霞是晨曦,清晨是暗夜。这么多年来,我固守在要闻版块的阵地上,办公室的灯光渐渐染白了鬓角;在执着事业的同时,心里满怀对家人的歉疚。有时我总在想,什么时候要好好休息它几天,陪一陪老婆孩子,再美美睡上一天,多好。  (要闻部许军)

惦记头上之“冕”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我琢磨了20多年才弄明白。这“冕”其实是有的,但它不是荣耀与潇洒的代名词,它是万千责任编织出来的铁律。也有人说,记者这岗位很奇怪,看不明白,那么我与您交流一下。如果你恨你的女儿,那就送她当记者,因为很累;如果爱你的女儿,就送她当记者,因为很快乐。

    我入《惠州日报》10余年,先后供职要闻部、编委办、经济生活部,见证了她与这座城市一起飞速发展的历程。期间,徒步搏料、面壁思索、青灯作伴的经历已使自己白发依稀,有过获奖后的不眠之夜,有过一字之差的捶胸顿足。如今,我与一群年轻人一起从事经济题材和专题新闻的采编工作,渐成模样。现本人虽年过半百但思想未老,因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眼睛仍亮,因为知识时刻伴我前行;精力仍在,因为我惦记着头上之“冕”。  (经济生活部王守勇)

乐传民声架桥梁

    社会生活(通联)部工作有点“杂”,既要编惠州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几个版,又要接听、处理读者报料热线,还得干接待群众投诉、报社对外通讯联络的活,哪个活都跟老百姓的生活离得挺近。

    接报料热线要24小时值班,深更半夜一个热线打过来,把全家吵醒落得家人埋怨不说,还要一丝不苟做记录,这个活其实很不简单。再说搞通联吧,每天登记稿件、联系通讯员、收发传真,一样都马虎不得,最难的是接待投诉,别人急你不能急,别人发火你得听着,被辱骂、受委屈都得笑脸相待,心里没有真正装着老百姓是做不来的。

    部里一位编辑的一句话概括出我们部8个人的心声:乐传民声架桥梁。这话说得真好。  (社会生活部臧守祥)

部小人少担子不轻

    我们文化生活(理论)部是报社人数最少的编采部门,有人笑称我们“三个人,两个部”,说的是事实。

    部小人少担子不轻。理论版要擎起导向的旗,成为惠州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研讨惠州建设发展的阵地;文化版和创建文明城市特刊要深度报道惠州文化题材,成为惠州建设文化大市和创建文明城市的载体之一;娱乐版和影视版要关注娱乐界重要人物和事件;阅读版要提供有价值的图书资讯;体彩版要提供便捷的服务信息。7个类别,每周12个版,3人天天连轴转。经常踏着月辉回家,又得沐着晨曦上班。

    最想感谢的是读者作者,一篇篇来稿,或展真知灼见,或书喜怒哀乐,或叙风土人情,字里行间,真情流溢。这使我们无比感动,也是我们甘愿将冷板凳坐穿的最初和最后的动力。与读者作者的真诚互动,使我们常怀感恩、包容、自爱、爱人之心,常具忠诚、守信、慎独、勤勉之实。我们将做好编辑,做好新闻这一书写明天历史的工作。  (文化生活部刘腾云)

我的社龄19岁了

    19“岁”了,当然这可不是年龄,是“社龄”。回顾19载报人生活,酸甜苦辣齐涌心头。

    想当年,我跨进《东江报》(《惠州日报》前身)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如今头上几近“绝顶”。报社由十几号人的四开小报发展为拥有480多人的地市级强报,自己亲历并见证了报社发展壮大的过程,并从中获益匪浅,此为甜也。近几年都在夜班部门,白班夜班轮着上,作息时间、生活规律一周一变,生物钟也由此变得“无所适从”,有时更是白天黑夜“浑然不觉”。上班——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常让朋友同学扼腕。从纷繁的政务报道队列中脱身,转到时事部“纵揽世界风云”,压力稍减,另一份重担却压上肩头,如何将世界风云变幻浓聚成精华让读者品味,成了心头之“辣”,时常刺激自己诚惶诚恐地工作。

    19载风雨过去,事在变,人在变,不变的是读者对《惠州日报》的关心、爱护、支持,借此机会说一声:谢谢!  (时事部陈锦胜)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