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和陈纳德将军空中比武
 
发表时间:2005-08-16 09:41:09  来源:
 
    驾战机在广州、武汉和成都空战中重创日机

    张岱山1911年出生于广东台山一户华侨工人家庭,后来举家迁往南洋。1930年抗战前夕,年仅19岁的父亲和一大批热爱祖国的华侨子弟回到祖国,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报考了广东航空学校并被顺利录取,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航空生涯。

    1937年夏天,张岱山所属的广东空军并入国民党中央空军,他被编入第十八中队,开始了和日寇的空中搏斗。1937年到1939年,张岱山和他的战友们转战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先后参加过广州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大小数十次战斗。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张岱山躲过了日本战机的炮火并给予敌人重创。但在红河上空的一次战斗中张岱山受了伤。在那次战斗中,他和另一名战友各驾驶一架飞机迎战日寇的轰炸机群。当时日寇轰炸机护航机群兵力很强,张岱山和战友的飞机在子弹打光后撤退迫降时,因过于仓促而着火,偏偏小腿又被夹在机翼的钢板中,眼看飞机上火势越来越旺,随时有爆炸危险,张岱山情急之下奋力抽回脚时,把小腿前面部分的皮肤生生剥离。飞机没有爆炸,但张岱山跑开一段路后伤痛难忍,昏迷了。闻讯赶来的当地百姓立刻回家卸下门板,抬着张岱山跑了10多里山路送去治疗。直到1980年去世时,张岱山小腿上的疤痕依然很清晰。另外,张岱山还参加了成都大空战,当时他负责驾机掩护成都航校的教练机和航校学生的撤退和疏散,等他和战友打光子弹撤退返回后,地面场站的站长看到张岱山驾驶的飞机又担心又好笑:机屁股上整整留下了54个弹孔。

  1949年10月解放后,张岱山加入了人民空军,后由于工作需要调到中国民航任飞行调度员。1959年12月,张岱山转业到地方工作,几经辗转被分配到浙江嘉兴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工作,直到1980年3月8日因心脏病去世。

    空中比试结识陈纳德,婉谢其赴美邀请

  1937年,中国抗战拉开序幕时,国民党政府聘请了美国优秀的驱逐机战术专家、退役军官陈纳德来华担任中国空军飞行总顾问兼总教练。张岱山这样仔细地描述过陈纳德的外貌:整张脸都是由一块块的肌肉、一条条的皱纹和凹凸不平的疤痕组成的,这是10多年飞行生涯给他留下的痕迹。

    193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张岱山所在部队转战至四川宜宾机场。陈纳德的机械师未经张岱山同意就进入了他负责驾驶的驱逐机内检修,结果把机内的机关炮给搞坏了,张岱山生气地指责这名机械师。机械师也很生气,跑到陈纳德那里告了张岱山一状,陈纳德觉得张岱山态度不好,没有了解情况就批评了张岱山,张岱山当场就和陈纳德争吵了起来。陈纳德更加愤怒的同时,又很奇怪20多岁的张岱山怎么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张岱山是华侨子弟,英语基础较好)。

    盛怒之下的陈纳德决定和张岱山进行一场空中比武,言明3分钟内定把张岱山打中。当时的张岱山只有两年的驾驶和作战经验,和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陈纳德显然还没法比,但是张岱山生气于当时一些美国志愿空军对广东飞行员的偏见,大着胆子接受了挑战,在场的中国空军纷纷鼓掌为张岱山助威。比试以陈纳德略胜一筹而告终,但是陈纳德还是肯定了张岱山的飞行技术,因为他刚好在3分钟时“击中”了张岱山。两人先后从机舱走出来时,汗水早已浸透了他们的外衣,四目相对,彼此的欣赏无言中化解了刚才的争端。

  不打不相识,当天晚餐时分,陈纳德还专门派人来请张岱山共进晚餐。事隔不久,张岱山就被调往中央航校的成都空军军士学校中级科任教,成为航校第二、三、四期中级飞行教官,而当时的高级飞行培训都是前往美国进行的。事后得知,这是陈纳德的安排。

  张岱山和陈纳德的缘分还不止于此。1949年,张岱山在广州机场当工友时,一天意外地遇上了陈纳德。陈纳德拉住他的手说:“到美国来吧,我可以给你安排个正驾驶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纳德回到美国成立了航空公司,其中的正驾驶职位一般只安排给美国飞行员,他许给张岱山的已是对飞行员的最高待遇。张岱山婉谢了。
 
    战友和学生奋击日军战机并参加“驼峰飞行”

  张岱山多次驾驶飞机和战友并肩战斗,幸运活下来的他记住了一些战友的故事和名字。当年不可一世被称为日本空军“四大天王”之一的日本驻北平航空指挥官兼驱逐机大队司令三轮宽少佐和日本海军第13航空队司令官奥田大佐就分别被张岱山的战友陈其光和邓从凯在山西太原和四川成都上空击毙。另一位和张岱山相同祖籍的战友陈瑞钿曾经击落6架日机,并参加过“驼峰飞行”。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刻有的881位中国抗日航空飞行员烈士中,广东飞行员就有135位。

  在张岱山担任成都空军军士学校飞行教官的4年时间里,张岱山还培养了吴子丹、吴天健、李培槐等得意弟子。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参加了抗战,有的驾驱逐机或轰炸机直接迎击日军战机,有的驾驶运输机参加“驼峰飞行”运送抗战物资。其中吴子丹曾300多次飞越“驼峰航线”,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张岱山的另一名学生杨培光曾30多次驾机抗击日军战机,屡建战功,1949年10月1日,杨培光还驾机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

    筹划合写父亲抗战回忆录,惜迄未成

    采访中,张家励还向记者深情回忆了父亲当年3次到博罗来看望她的情景。张家励说,1963年,22岁的她从广东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并分配到博罗县农业部门工作,后来还在博罗成了家。父亲那时辗转被分配到浙江省嘉兴市工作,张家励的5个兄妹也跟着父亲到了浙江嘉兴市。其后,张家励一直未和父亲及兄妹谋面。平时,张家励都是以书信形式和父亲及兄妹联系。“1977年到1979年,当时已60多岁的父亲连续3年到博罗来看望我并在博罗过冬,而且每次一住就是几个月。”张家励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那段时间,是我成年以后和父亲相处时间最长,聊得最多,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那段时间里张岱山向张家励讲述了她小时候的一段趣事。1942、1943年间,张岱山在当时的成都空军军士学校任飞行教官,那时每个周末学校里都会举行周末晚会。张岱山不时带着当时年仅2岁的张家励到那里学跳舞。久而久之,张家励成了当时每次周末晚会上引人注目的“小星星”。一次,陈纳德将军也来到周末舞会上,见到活泼可爱又能歌善舞的小家励,抱起她大加赞赏,并让她唱了一首歌。

    记者电话采访了现居住于浙江省嘉兴市的张岱山之子张世平。张世平告诉记者,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至今仍保留着一帧父亲的小照和一架塑料做成的轰炸机模型。他还用战斗机图案做成了自己的电脑壁纸,还有满满几抽屉关于中国空军的图书。张家励还告诉记者,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始,她和弟弟张世平就关心着所有和抗日空军有关的资料,以此怀念自己敬爱的父亲。同时,她和五弟张世平还开始筹划合写一本有关父亲抗战的回忆录,但由于事隔时间久远,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有限,这事也就一直耽搁下来,这也成为他们姐弟至今难以释怀的一大憾事。

    本报记者贺小山 特约通讯员李晓敏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