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力弘扬廖仲恺的强国爱民精神就显得特有意义。
开放救国、思想救民的精神。在廖仲恺之前的中国近代,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难,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或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后,廖仲恺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序》等文章,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这些都说明廖仲恺不仅讲究革命行动策略,还重视革命思想发动,善于利用媒体宣传他的革命主张,以图唤起民众的觉醒并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忠于革命、坚守使命的精神。当孙中山在晚年毅然决定联俄联共大计的时候,廖仲恺夫妇毫无保留地坚决支持,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键人物。孙中山逝世后,他们继续贯彻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廖仲恺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廖仲恺能携同夫人为民族立下丰功伟绩,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身上具有一种忠于革命、坚守使命的精神。
团结多数、协同作战的精神。1924年1月20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这是国共合作的一次盛会,当有人诬蔑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一种“阴谋”时,廖仲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在整个大会过程中,廖仲恺排除各种干扰,极力促成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贯彻。廖仲恺在孙中山逝世后仍忠实地执行其遗嘱,坚持贯彻三大革命政策,挫败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继续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国民党内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他称赞这次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并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此后他接近中国共产党,视共产党为革命同盟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积极帮助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参与创办黄埔军校,致力于开展工农运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