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叶挺将军故居的左后侧,有一栋小楼房,坐北向南,取名为育英楼。这座土木结构、左右对称的小楼房是叶挺将军的胞弟叶辅平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建的,1980年被列为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经修葺后与叶挺故居连成一片,如今每天有不少人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里就是1938年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的地方。快67年了,育英楼样貌依旧,而当年参加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热血青年中最年轻的也已是八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当中还有多少人健在?陪同记者一起来到育英楼的中共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告诉记者,当年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时全队共100多人,当中有约60多人是香港过来的文化青年,大部分人后来没有留在惠州。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寻访当年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队员,但一直没找到。
离开育英楼,记者又前往当年东江地区乃至华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成立的地方——淡水祖庙。1938年12月10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曾生就是在这里主持有5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午后的祖庙安安静静,几个孩子顶着烈日在当年曾聚集500多人开会的祖庙前的空地上打着篮球,问及当年之事,一脸茫然。祖庙几经维修,焕然一新,已不是旧时模样。旁边的一幢房子里,记者问一些老人是否听说过当年曾生在这里开会成立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的事,他们说不清楚,但有一两个老人主动跟记者讲起“五虎将”的故事来。
离祖庙20米处,有一幢旧房子,是当年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办公的地方,破旧的大门上还挂着“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的牌子,记者推开吱吱作响的门走进去,见一些房间门口还有“化验室”、“输液室”的牌子,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惠阳县中医院的门诊部,但医院也已搬走多年,房子基本废弃了,只有一户人家还住在里面。站在这座见证烽火岁月的老房子前,近年来一直在研究这段历史的中共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潘新友向记者讲述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创建前后的情况。
发动群众抗战,在育英楼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38年10月11日,日寇在大亚湾登陆,淡水、惠州相继失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驻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中共香港市委和香港海员工委等领导人廖承志、吴有恒、曾生、谢鹤筹、周伯明等多次开会,决定迅速在惠阳等地建立抗日游击队武装,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抗战,并确定由曾生带队回惠阳组织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10月24日,曾生、谢鹤筹、周伯明等带领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的东江工作团到达惠阳坪山。10月30日,在惠阳坪山羊牯嶂,由曾生主持召开了有惠青回乡救亡工作团和坪山、淡水、盐田、沙鱼涌等12个党支部代表参加的干部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同时决定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为便于部队公开合法地开展活动,以取得社会各届的支持,根据中共东南特委的指示,曾生、周石永、刘宣等与国民党驻军第四五一旅温淑海联系,经谈判协商后得到了“惠阳人民游击大队”的番号,使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组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2月2日,中共惠宝工委在惠阳秋长周田村育英楼正式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为政治委员,郑晋为副总队长兼参谋长。全队共100多人。
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的惠阳县第二行政委员会成立
1938年12月7日,占据淡水的日军撤出。高健带领常柏田村自卫队5人,捣毁了维持会,击毙了伪警长罗贤。次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带着“游”字臂章,在当地自卫队的配合下,开进淡水城。游击总队进入淡水后,立即竖起国旗,张贴安民告示,号召各地乡民返回淡水复市,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游击队逮捕匪徒,使淡水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12月10日,就在淡水祖庙召开了有5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严尚民任行政委员会主任。当时行政委员会的办公点就在那里。
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重建乡、镇政权,使全区的乡、镇政权机构逐步充实和健全起来;二是惩办奸匪分子,迅速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心;三是做好救济难民和伤亡人员的工作。日军撤出后,尸横街头,难民啼饥号寒。行政委员会迅速拨出专款专物,作为掩埋尸体、清理环境卫生、救济灾民之用;四是废除苛捐杂税,恢复集市贸易。行政委员会对市场贸易作出规定,商店、摊贩、农贸市场一律免税,买卖公平;五是复办教育,组织生产。他们的工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然而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刘秉纲任惠阳县县长后,声称要撤销严尚民的职务,数千民众在淡水晒布岭举行大会,表示坚决拥护严尚民。为预防不测和避免不必要损失,1939年5月惠宝工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严尚民暂时离开淡水。不久之后,刘秉纲以“年轻”、“要深造”为由免除严尚民的职务。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为开辟东江敌后战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惠宝工委组织武装队伍收复淡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在日军进犯淡水时闻风而逃的国民党军罗坤大队,又重新收拾人马回到淡水。为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主动撤出淡水地区,进入坪山,以坪山为基地进行军政训练,发展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5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正式改编为“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第三挺进纵队新编大队”,队伍继续壮大,后来发展到500多人,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建立提供了大批干部和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成为开辟东江地区敌后战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