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惠州“东湖旅店”与文化人大营救
 
发表时间:2005-08-03 09:49:09  来源:
 
    包下东湖旅店二楼作交通站

    从香港沦陷区抢救文化人,是我党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个事件的全过程我不清楚,但这批文化人到了惠阳后是我负责送往“后东”的。当时,我任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青年部长、武装部长,县委书记是谢鹤筹,宣传部长是王鲁明。

    那时,我听王鲁明说过,党中央及周恩来同志曾指示广东党组织一定要千方百计把滞留香港的文化人抢救出来;省委和东江特委指示我负责惠阳的抢救工作。当时困难很大,惠州、淡水都被日军占领。为了安全护送这批文化人士脱险,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县委派我来惠州负责筹建一个接待护送交通站,并解决好吃、住、行等比较棘手的问题。县委专门开会研究,决定让我扮成大老板,由香港来惠州做买卖。于是在1941年冬,组织上给我一笔钱,从香港贩来了几十担货,有煤油、轮胎、布匹等。我与妻子叶锦珠、交通员刘茂仔等3人,带着货物到了惠州,把货囤积在东和行。东和行是个商号,由农工民主党开设,我们利用它做买卖,来掩护革命工作。到惠州后,我们包下了水东街东湖旅店二楼的全部房间作为交通站,准备给过路的文化人住。三楼住着国民党驻军187师师长张光琼。那时,我西装革履,以“香港业昌公司”经理的身份与各方人士周旋。由于我的派头大,货多,每天都有人来东和行、东湖旅店找我,问我的货卖不卖。这些人有商人,有国民党要人,他们整天缠着我,请我吃饭、谈生意,我一面应付他们,一面观察惠州的政治局势。

    与此同时,香港亚洲公司经理廖安祥按照廖承志的部署,亦到惠州水东街开办“白皮红心”的“源吉行”,以梅县老乡和谈生意为由请张光琼等人吃饭,送东西拉关系,很快成为“老朋友”。在香港时,廖安祥就经常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做事。“源吉行”这张“白皮”,对掩护我们行动非常有利。我兼做“源吉行”老板,也与张光琼疏通了关系。所以,我们干什么事、接什么人,张光琼从不过问。

    护送茅盾等文化人从水路撤退

    在香港党组织及进入港九地区的游击队员舍生忘死的掩护下,6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从九龙先后到达抗日游击队控制的宝安县白石龙,然后再分批转移。1942年春节前一天,从香港撤出来的第一批文化人,在惠州区委书记蓝造等护送下,从惠阳沙坑经永湖、三栋到达惠州。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副主任连贯也随同过来领导转移文化人工作。我们同时要负责他们的安全。第一批文化人有茅盾夫妇、廖沫沙、韩幽桐等,他们都打扮成从香港逃难来的有钱人,被我们秘密安排住在东湖旅店和东和行里。由于三楼住着张光琼,连贯要求大家说话、行动都要小心,不要引起他人的怀疑。这些文化人士都是比较知名的,特别是茅盾,许多人认识他。为了安全起见,廖承志订了两条纪律:一、不许上街;二、把笔记本收起来统一保管。本来上级规定,文化人每到一地,应尽快设法送走,可是这些人到达惠州的当天是大年三十,接连几天都没有车船开出,只好等到春节后再走。

    把文化人从惠州送往“后东”,主要是走水路。有时买船票搭客走,有时通过打入国民党惠阳县税局的一位同事的关系,乘国民党官员的走私船走。茅盾等这批人人数多,专门包了一条船。这条船从船长到水手全是自己人或进步群众。上船的码头在中山公园望江亭后面。当时,有一段小插曲:上船前茅盾看到中山公园里矗立着廖仲恺先生和黄埔军校东征阵亡将士的纪念碑时,诗兴大发,拿出笔记本就作起诗来。我们怕群众围观而暴露其身份,曾进行劝阻。他发起脾气来,说不上这条船了。后来经过廖承志、连贯的劝说,茅盾最后还是上了船。

    竭力掩护邹韬奋胡绳胡风等

    此后,胡绳、胡风、宋之的等一批批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共100多人,都在东湖旅店秘密接待护送下离开惠州,到达下一站龙川老隆。邹韬奋是最后一批。当邹韬奋到达东江游击区后,中共中央南方局来电:国民党已秘密下令通缉邹韬奋,并命令特务机关严密监视其行踪,一经发现,就地惩办。南方局指示各地务必保证邹韬奋的安全。因此,邹韬奋延至5月才从游击区到惠州。为了保证邹韬奋的安全,我们除了让他住东湖旅店,还安排他到交通站副站长陈永家里住。当时,日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惠州,城里的国民党特务也经常突击搜查。为防不测,我安排爱人叶锦珠和另一地下党员涂夫,每天一大早就领着邹韬奋到野外隐蔽。涂夫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187师政工队副队长,我爱人身份是“香港阔太太”,与化名为香港商人“李尚清”的邹韬奋同行,即使碰到国民党特务,也不易引起怀疑。邹韬奋在惠州停留了10天,我派人将他护送到龙川,经老隆转赴梅县。

    从香港撤来惠州的人员有好多批,除文化人士外,还有党的干部和国民党进步人士,如陈策(国民党驻香港代表)与夫人、邹鲁夫人等。

    中共惠阳县委、惠州区委接待护送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工作,前后历时半年之久,我们胜利完成了这一特殊任务。1942年5月,粤北省委受破坏,组织上通知我赶快撤离惠州。于是,我在这年8月离开了惠州。  本报记者冷 敏 通讯员何焕昌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