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英雄军医 如今在哪里
 
发表时间:2005-07-29 10:47:16  来源:
 
    流脑猖獗,缺医少药,人心惶惶,回乡干部求救电报发给毛主席

  1938年出生于梅州市大埔县的老罗,7年前从我市某单位办公室退休,目前居住在市区江畔花园。他是1956年在江西农大毕业后就来惠州工作的,后因被错划为“右派”而回到了广东大埔,1979年平反后重返惠州工作。他在电话里说:“我时常想起当年解放军救死扶伤的情景,并为之感动。不知他们现在在哪里?”

  老罗向记者回忆起发生在30多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史实。1968年春节前后,伴随着政治上的动荡,一场流行性脑脊髓炎(简称流脑)肆虐于广东的许多地区。据有关档案资料记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梅县地区仅大埔县就有140多人死于流脑。当时,因派系猖獗,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情,竟无人负责处理,结果搞得人心惶惶。

  老罗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里,那年腊月二十八回家过年的我看到公社卫生院设备简陋,医生们有的被打倒,有的已回家过年,只留下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在值班,心急如焚。后来我想到了党中央毛主席。”于是他以春节回乡干部的名义,花了3元8角钱发出了“求救电报”:“北京毛主席:我区急性脑膜炎流行严重,死52人。现缺医少药。正值春节,人心惶惶,请发出最高指示。”

    军医降临扑灭疫情,口对口为患者吸痰

  老罗边回忆,边随手翻开了1998年大埔县政协编著的《大埔文史》,记者在《巨手挥动驱瘟神》一文里看到了有关当时情况的详尽记载。其大体过程是,大年三十晚上,周总理收到了老罗的电报后,立即打电话给当时广州军区的负责人,查问此事。第二天,总理又收到了老罗所在公社一封同样内容的电报,更感事态严重,便再次致电广州军区,要求迅速派医疗队并调集药品组织抢救。

  老罗说:“在总理的亲自督办下,大年初四,一支20多人的解放军医疗队乘船来到了位于韩江上游河畔的大麻公社。听说有军医到来的消息后,几千名群众自发地夹道欢迎,燃放了很多鞭炮,比春节放的还多。看到了军医,大家都感到有救了,有的还跟着军医一起走。”“来到后,那些军医们就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因当时缺少吸痰器,他们就口对口地为危重患者吸痰,真的不怕危险,不怕死的呀。”谈到这些,老罗的神情沉重了起来。“后来又陆续来了很多军医,共有200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女兵护士。经过前后两个来月时间的抢救和防治,疫情很快就被彻底扑灭了。”
 
    “他们是从哪里派来的和撤走时的情况,我都不清楚了。”老罗坦诚地说。说完后,他连打了几个电话向大埔县老干局等一些部门的老同志询问当时的情况,但对方也无法提供当时的情况了。

    光阴荏苒,当年的英雄军医有的可能就在惠州

  英雄军医今何在?这是一个一直令老罗惦记着的问题。30多年的光阴稍纵即逝,当年流脑肆虐的情景早已了无痕迹,但当年军医们热爱人民和不怕危险的英雄身影却还清晰地留在老罗的记忆里。“当年那些年轻的军医,现在都应当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对于自己当年在动荡政治年代里参与抢救病人和防治流脑的经历,他们也应当还记忆犹新的。”老罗说。

  老罗除了一直怀着对军医们的敬佩之情外,还对他们有感激之情,因为他们是乡亲们的救命恩人。“我依稀地记得,当时有部分军医是由原驻梅县南口的解放军三八医院派来的。后来医院可能改了名称,或者撤消了,人员也可能作了分流。如果是人员分流的话,那么有很大可能,当时参与抢救的军医有的到了当时位于博罗的解放军三三医院,即现在位于我们惠州市区的一七三医院了。”对于当时那些军医的去向,老罗这样分析。

  按照老罗提供的思路,7月26日,记者打电话联系到一七三医院政治处。该处的工作人员回答,一七三医院是从博罗那边搬迁过来的,其前身是解放军三三医院。因时间久远,又历经变迁,退休或现职的工作人员到底有没有参与、具体是谁参与了当时梅县地区流脑的抢救和防治工作,现在一时也难以查清了。

  知道记者与一七三医院联系的情况后,老罗有些许失望,他希望通过惠州日报的报道,帮助寻找这些当年的军医,也让人们了解并记住这些英雄们。

    本报记者李建国

    (报料人罗先生 奖金100元)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