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小小少年高举抗日火炬
 
发表时间:2005-08-16 09:38:09  来源:
 
    十三四岁参加抗日先锋队

    1938年10月11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长驱直入,仅10天,东江下游地区和广州相继沦陷。不久,日军飞机窜犯河源县城上空,不断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投弹滥炸。国民党军政人员一概逃之夭夭;商店关门,百业凋零,群众四处逃难;一些不舍乡土者虽挖洞筑墙防空,但被炸死射伤的仍难计其数。驱除日寇,保卫祖国,成为广大民众的共同呼声。回忆起当年这段悲惨的历史,黄靖老人沉默良久。

    “我们当时虽还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但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仇恨,我们痛恨日本侵略者!”黄靖老人激动地说。他和欧阳明都是河源县黄村人,当时都在黄村蓝江小学上学。“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做亡国奴!”随着抗日先锋队组织在东江地区的不断壮大,黄村地区也于1938年冬成立了蓝溪乡抗日先锋队(以下简称抗先队)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接着蓝江小学也成立了队部,校长张家超(后变节)发动全校师生参加抗先队。黄靖、欧阳明及其他50多名十三四的学生都纷纷报名参加。

    “其实,我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最早是在五六岁时。”黄靖讲了一段他小时候的往事。黄靖原姓刘,因家境贫寒过继给同镇永新村的舅舅做儿子,改姓黄。舅舅是进步群众。在他5岁时,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叔叔,这位叔叔经常与舅舅一起谈论很多东西。许多年后,黄靖才知道,这位陌生叔叔就是当时紫金县临时政府主席刘琴西。当时因海陆丰农民运动失败,他及其他领导人都分散到群众家隐蔽。“每次,这位陌生叔叔在家里谈话时,都叫我们小孩子去门口放哨。舅舅家门前几百米远有一个大操场,我和村里的孩子们就在坪里做游戏,一边偷偷留意有没有陌生人走近。一天,我们正玩得起劲时,突然发现有4个持枪乡丁已来到我们面前。情况危急!回去报信已来不及了。当时,有个年纪大点的孩子见旁边一户农舍冒出滚滚浓烟,灵机一动大喊:‘着火了,救火啊!’大家跟着他一起大喊起来。舅舅他们听到动静赶紧让陌生叔叔从后门转移。乡丁上门没找到人也只好作罢。”

    刘琴西在黄靖舅舅家住了1个多月,给黄靖及村里的孩子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那时,黄靖年幼的心里就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我当时被选为学校抗先队分队长。我们抗先队立即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了墙报组、歌咏队等。每逢黄村圩日,便走上街头进行表演、贴标语等。当时到处可听到《松花江上》、《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整个学校都在议论抗日救亡工作。学校还组织了320多人的宣传队,由教师邬达中领队走出校门,分别到半径、叶潭、半埔、蓝口等圩镇农村宣传抗日救亡工作。记得一次在半径唱歌跳舞时,我和另外5个同学扮演女声小组唱后,忽然走来一群农村青年妇女,围住我们6位‘女同学’要求再唱,当她们发现我们6人都是男同学时,就大笑起来,一轰而散了。”

    讲及此,仿佛当年这一幕又重现,黄靖老人也大笑起来。

    参加声势浩大的火炬大巡游

    “在抗先队活动中,最难忘的是我们参加的一次火炬大巡游。”欧阳明老人当年参加抗先队时年仅13岁,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讲起当时的情景他仿佛仍历历在目。

    他说,学校除了组织宣传队之外,还组织学生参加黄村地区组织的夜校、儿童团、读书会等群众抗日团体。1939年深秋,得知黄村地区组织一次火炬大游行时,校内外无不欢欣鼓舞,积极准备。当时用作点燃火炬的燃料,是农村用来照明的竹柴(锤破用水浸透处理过的竹子)和竹筒,外用棉花或草纸封口,真像支火炬!当时我们喊的口号是:多一支竹柴、竹筒,就多一颗子弹打东洋鬼子!没有竹柴和竹筒的,就准备好手电筒或马灯。

    晚上7时前,参加巡游的人员已大部分集中在黄村河唇街等待出发,他们有来自黄村街的店员、商店老板、铁器木器工人,还有来自农村的青年群众和学校的师生员工。蓝江小学人数最多,共有300余人参加。巡游队伍个个手举尚未点燃的火炬,前面的人打着醒目的抗先队旗帜,接着是鼓乐号角和歌咏队伍,整个队伍秩序井然,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抗日宣传大军。当晚天气虽有丝丝凉意,可大家抗日救亡的热血沸腾。

    总领队讲完话以后,副总领队指挥大家唱起《大刀进行曲》,然后点燃火炬组成两路纵队,雄赳赳、气昂昂,沿着圩镇大街走过。刹那间,抗日救亡的怒火燃烧在黄村圩镇,把圩镇照得通红,光芒四射,鼓乐声、鞭炮声和“打倒日本侵略者!”“打倒汉奸汪精卫!”“铲除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声,汇成一股铿锵有力的反帝怒涛,冲向云霄。离开圩镇,走过东门桥,队伍很快就进入了黄村凹,瞬间又到了欧屋村。一路上,乡亲们早在路旁放好一桶桶茶水,一束束竹柴,等待巡游队伍的到来。大娘、阿婶给队员端茶水、送竹柴,情深意切。队伍又要前进了,大家仍依依不舍,乡亲父老鼓掌相送,给予火炬巡游队员们极大鼓舞。

    深夜时分,行程过半,大家感到有些疲倦的时候,前进道路上遇到了困难,途中要经过一座独木桥。这座桥用2根小杉木做桥面、3根木桩做桥墩,承受能力很差,走起来摇摇晃晃。由于河面宽,水流急,夜深不能涉水过河。为安全起见,大家决定采取“两先一后”的办法过桥。就是挑选有经验有胆识的大个子,先把物资运过桥,然后返回牵引小个子过桥,最后全部安全到达彼岸。当再次整理队伍、点燃火炬的时候,大家无不欢呼雀跃,有如“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感觉。在《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雄壮歌声中,火炬巡游队步行4个多小时,巡游黄村半个地区,最后回到起点时,已是深夜近12时。

    “这样的活动后来还举行了几次。这些活动影响深远,后来陆续又有几百名学生和群众加入抗先队,一起投入抗日救亡活动。”黄靖老人说。

    黄靖1945年参加东纵并担任一个大队的指导员,东纵北撤后,他留下来参加武装斗争,后又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他告诉记者,当年,喜闻日军投降消息,他激动不已当场提笔写下两句话:“法西斯大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称霸一世今何在,日本鬼子长崎广岛原子弹噼啪一声言和平!”

    本报记者冷 敏 孙晓说 实习生彭燕兰 许丹红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