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惠州新闻
社会新闻
综合新闻
经济新闻
图片新闻
观察言论
民情关注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
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最隐秘”的医保黑洞
发表时间:2004-11-15 10:36:12 来源:南方周末
■一种类似膏药的“伤骨愈膜”,通过经销商以高回扣手段打入上海一些医院,医院借医务人员之手,冒用其他收费项目,高价开给病人,从而造成医疗费特别是医保资金的大量流失。
一种药房外的“膏药”
曾在上海两家地段医院理疗科工作过的医生陈晓兰,一直想不通一种叫“伤骨愈膜”的药。
近几年来,上海许多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都对医院里这种外观很像“膏药”的产品的功效耳熟能详。这种产品的名称是“伤骨愈膜”,主要用来治疗骨折、各类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关节炎等疾病。
70岁的闸北区环卫所退休工人杨明珍(化名)也不例外。从2001年开始,她因关节疼,多次去上海市一家地段医院看病,而几乎每次就诊,医生都会开给她四五盒“伤骨愈膜”。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杨明珍挂号之后,到医院伤科就诊,医生除了给她开一些药之外,还会附带一张治疗单,她拿着治疗单交完费后,又回来从医生处拿到几盒“膏药”。
在医院里,一盒伤骨愈膜的价格是36元钱,内装四片。因为可以凭医保卡享受90%的报销,大部分伤骨愈膜,杨明珍只需自付3元6角就可以拿到一盒。
伤骨愈膜的外包装显示,它在药监部门注册的其实是“械”字号,也就是说,这种从外形到使用方法都很像“膏药”的东西并不是药,而是属于医疗器械。
“用了几次,我感觉不管用,但医生说我需要(伤骨愈膜),我也不好讲什么。”杨明珍说。
这样的“伤骨愈膜”杨明珍一共攒了几十盒,此后她一直放在家里没有再用,到最后干脆扔掉了。
10月中旬,64岁的王丽荣(化名)也向记者证实,她从上海市某三甲医院伤科医生那里也领取过这种药。与杨明珍一样,医生给她开的也是治疗单,也是交完费后直接从医生那里领取。
事实上,伤骨愈膜远远不止在这两家医院可以看到。据该产品的一位销售商介绍,在上海,仅他们一家的产品就进入了170余家医院。
一个“专为医生设计”的品种
除了医院,伤骨愈膜在上海的一些药店里同样可以看到。但与医院里的情况不同,上海华氏药房的一位销售员称,这种产品“几乎没人动过”。
而在互联网上搜索“伤骨愈膜”一词,会搜出1万余项相关网页,其中不乏一些颇为奇怪的医疗广告——它们并没有强调这种产品的功效,而是极力炫耀其对医生的吸引力。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由一家叫“广泽”的医疗器械公司所发布的广告:“本品综合了药品和医疗设备的优点,同类产品极少,无需招标,进医院方便,投入小,见效快,操作空间大,利润空前。”
与这些广告配发的广告词有:“一个让医生心动的产品”、“专为医生设计的品种”、“是医生,点过来”、“一个有药品特色的医用耗材”、“医生兼职的绝佳产品”。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东方路的广泽公司暗访,该公司“大区经理”崔宸介绍的伤骨愈膜销售“政策”,泄露了它如何让医生“心动”的秘密。
据悉,伤骨愈膜经过物价部门核准的零售价是49元,作为一种医疗器械,它在医院所允许的利润率不能超过15%,也就是说,理论上,伤骨愈膜批给医院应该是每盒42元左右。
“你医院的朋友如果想做,我们可以这个数供货。”崔宸把两个食指交叉在一起。也就是说,这种产品实际是以10元一盒的价格进入医院的。中间的差价,则变成医院的毛利。
至于给医生的个人回扣,崔宸称是“零售价的10%”,也就是说,每开给病人一盒伤骨愈膜,经手的医生可以拿到4.9元(如果按49元一盒出售的话)。
“生意做成以后,你朋友会请你喝酒的。”崔宸说。
杨明珍或许不会想到,她家里攒的那些伤骨愈膜虽然派不上用场,但是已经跟许多人的利益连在一起———包括给她看病的医生。
一家迅速崛起的企业
上海医院里用的大部分伤骨愈膜,主要来自两家公司:南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公司)与海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蒂公司)。
据了解,南洋公司创办于2000年,由上海民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疗器械研制中心合资成立,其中民桥公司控股60%。
在该公司的会议室里,挂满了各项荣誉证书,其中包括“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医疗器械名优产品”等。
南洋公司一位销售商称,他们公司伤骨愈膜的年销售量大概是一万件(一件即指一箱,一箱200盒),年销售额5000万元左右,在全国大多数省市皆有代理。
而该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只见到数名女工,她们正在用胶布和塑料贴成一张张“伤骨愈膜”。
南洋公司的一份财务审计报告显示,这个2000年才成立的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仅为80万元,而到了2003年,其净资产达到了800多万元。
海蒂公司成立于2002年7月。据南洋公司那位销售商称,海蒂公司是南洋公司的两个股东离开后新成立的,经营的都同样是伤骨愈膜产品,并成立了“广泽”负责销售。
记者后来证实,南洋公司的一位股东,目前是海蒂公司的副总经理。
据悉,因为销售策略更“灵活”,成立刚刚两年的“海蒂”已经大有赶超“南洋”之势。记者注意到,在该公司网站里,声称其伤骨愈膜产品“被列入上海市医保收费目录中”,而据上海市卫生局收费处负责人介绍,海蒂公司生产的伤骨愈膜根本未向该局提出收费申报,更不可能进入医保目录。
在不同的“伤骨愈膜”产品的包装上,都标有“上海交通大学”字样。其中海蒂公司的产品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技学院监制”,南洋公司的产品则为“上海交通大学医疗器械研制中心监制”。在广泽公司“大区经理”崔宸的名片上,除了印有广泽与海蒂两家公司名称之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技学院”字样。
上海交大生命科技学院党总支一位负责人表示,该院没有“崔宸”这个人。不过,对于生命科技学院为海蒂公司的“监制单位”,这位负责人并没有否认。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伤骨愈膜”及相关产品,都来源于上海交大化学与化工学院介电与功能材料研究所退休教授王寿泰的发明。据王寿泰教授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他和同事研制成功“骨愈膜”,约10年后,又研制出“骨刺膜”,并相继申请了专利。
本报记者查到了这两项专利,王寿泰1986年申请的专利是高分子薄膜驻极体的制造方法,公开的专利是1009251,此项专利原想申请为“骨愈膜”,未获批准。王介绍说,这项专利主要促进骨生长,用来治疗骨折。王寿泰1993年申请的专利是骨刺膜及其制造方法,公开的专利号是1094976,在中科院院士陈中伟(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陈同时是骨刺膜技术鉴定委员会的主任)的建议下搞出来的,抑制骨的生长,用来治疗骨刺。
有意思的是,两项专利中皆没提到高压静电,王自己解释高压静电时也是含糊其辞。王的专业是化学。
上海交大介电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曾与南洋公司合作生产过“骨刺膜”产品,后来合作关系破裂。南洋公司由于掌握了生产技术,仍在继续生产该产品,但名称变成了“伤骨愈膜”。王寿泰教授认为南洋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称将在合适的时机讨回公道。
上海交大南海化学有限公司目前也在生产经营“骨刺膜”,该公司总经理王易(王寿泰之子)称,由于产品“只在药店里卖”,其销量“连他们(南洋公司)的零头也不到”。
一个“很难想象”的机理
在南洋公司和海蒂公司生产的伤骨愈膜包装盒上,还印有另一行字:高压静电治疗膜。
关于伤骨愈膜的治疗作用机理,记者看到一份由上海瑞金医院骨科提供的题为“驻极体静电刺激在骨科的应用”的论文,论文提到:“治疗骨折的高分子薄膜驻极体有一个弱电场,临床已证实电刺激能促进骨折愈合”,但是,“静电诱导骨生成的机理还不太清楚,问题多于答案。”在这篇论文中,对于“高压静电”一词只字未提。
安徽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倪平不久前在合肥住院的时候,也看到了这种有两个名称的伤骨愈膜。她感到奇怪,于是仔细看了包装说明,发现“主要结构”一项写着:驻有负极性高压静电的高分子医用薄膜。
曾经做了二十多年电力工作的倪平不明白,“负极性的高压静电”如何能“驻”在一层塑料薄膜上保存的。“从电学基本常识的角度讲,静电通常是瞬间发生的,怎么会长时间‘驻’在一张薄膜上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理学教授沙淑华认为,“驻有≥800V高压正极性静电”这个提法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电压指的是电压差,单纯在一张膜上,你只能讲多少电位,不能说它带有多少电压。”沙淑华说,“如果它指的膜上带上静电荷的话,那么有点电学常识的人都明白,静电荷的单位是‘库仑’,而不是‘V’。”
在上海市药监局给南洋公司所产“伤骨愈膜”注册(注册号为沪药管械(准)字2000第1640172)时所配发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制造认可表”上,“产品性能结构与组成”一项是这样填的:伤骨愈膜采用聚四氟乙烯塑料膜、无纺布和压敏胶制成。膜上驻有≥800V高压正极性静电。
这意味着,除了“驻有≥800V高压正极性静电”,膜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理疗学》对“高压静电疗法”的介绍,这种治疗的原理,是因为高压静电场对处于场内的机体的生理功能有一定影响,“主要利用物理因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能力,通过促进、调节等方式,使有助于病理过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进行高压静电治疗,其前提条件就是有一个“高压静电场”,而这种需要特定条件才会产生的“高压静电场”,怎么会移到了一张普通的塑料薄膜上?据她介绍,“高压静电”字样出现在伤骨愈膜的包装上,应该是2000年以后的事。
关于“高压静电”是怎么回事,陈晓兰曾经专门向一个找她看病的上海交大物理学教授请教过,“您是教授,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吗?”
这位教授莞尔一笑,随手拿了个塑料袋,用手拉下来一块,松开后,那块塑料牢牢地吸附在手上。
“这是什么现象?”教授问。
“这是静电,小时候就学过的。”陈晓兰回答,她接着又问,“那高压又怎么讲呢?”
“我刚才用力拉,不就是一种‘高压’吗?”教授继续笑着说。
一个充满玄机的代码
无论是倪平、陈晓兰还是那位开玩笑的教授,最初都不知道,在“高压静电”四个字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医生给杨明珍开的治疗单上,都写有“16714”的字样。一盒伤骨愈膜对应4个“16714”,如果开五盒的话,治疗单上就会写上“16714×20”。
1997年由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物价局印发的《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标准》,是目前上海市各医院诊疗项目收费的重要依据。收费标准中列出的各种诊疗收费项目,都有一个对应的代码。其中,16714代码所代表的项目是“高压静电”治疗。
《收费标准》中规定,“高压静电”治疗每“次”收费是9元。
而在医院,一盒四片装的伤骨愈膜是36元,每片伤骨愈膜的价格恰恰也是9元。也就是说,在出售伤骨愈膜的医院里,这种产品与高压静电治疗是一回事——至少在医院做账时如此。
但是,“怎么能一样呢?”陈晓兰深感疑惑,“一个叫按‘次’治,另一个却是按‘盒’开。”
确实不一样。记者调查发现,就在伤骨愈膜以“高压静电”治疗的名义大量开给病人时,真正用于高压静电治疗的仪器却躺在医院的库房里。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康复科医生吴敏介绍,1994年,上海市6所医院引进了一种名为“皇城牌电子治疗仪”的大型仪器,主要是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它通常也被称为“高压静电治疗仪”。
吴敏曾代表该院向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收费项目申请并获批准。按照当时的惯例,同一种医学仪器,一家医院提出申报获批准后,其他医院可以参照执行。
这项收费后来成为“高压静电”收费项目,并进入了上海市医保报销范畴。
记者在上海市闸北中心医院看到了这种仪器。它类似一个小型的健身房,占地约有12平方米。据悉,机器开启时,需要一万伏以上的高电压。
据“皇城”上海公司总经理王维兴介绍,这是他们的第三代产品,由于占地空间大,使用不便,目前已经不再生产,医院也大都停止使用。
然而,“高压静电”收费项目却在医院保留下来。最终,“高压静电治疗仪”与“高压静电治疗膜”,一个是占地12平方米的大型仪器,一个是放在盒子里的“膏药”;一个用来治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用来治疗伤骨科病症。两种除了名称相像其他皆大相径庭的东西,却使用同一个收费编号“16714”收费。
日前,陈晓兰惊讶地发现,海蒂公司新推出的注册号为“沪药管械(试)字2003第2050031”的产品,其名称已经正式成为“高压静电治疗膜”,“伤骨愈膜”四个字在包装上已经不复存在。而更为奇怪的是,此前的同一注册号的“伤骨愈膜”仍在沿用。也就是说,同一个注册号,出现了两种不同名称的产品。
一种“多年摸索”出的操作
与伤骨愈膜同时进入医院的,还有一种被称作“高电位治疗仪”的机器。
据陈晓兰回忆,2001年4月份,她当时所在的医院院部负责人将一个陌生人领到她跟前,这个人向陈晓兰推荐使用由一家叫“远中”的医疗器械公司所生产的“高电位治疗仪”———一种外形很像老式电脑主机的仪器,据称在治疗失眠、疲劳等病症方面有很好疗效。
那位院部负责人同时交给陈晓兰一页从《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标准》中复印下来的单子,并告知她,可参照16714(“高压静电”治疗)收费。每次治疗是9元。
但在陈晓兰看来,这种外形小得多的高电位治疗仪,在许多方面与她以前曾在其他医院看到过的高压静电治疗仪有很大不同,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给病人用。然而不久她就发现,有病人拿着医生开的“16714”治疗单,并没有到她这里来做“高电位治疗”,而是拿回了几盒伤骨愈膜。她深感奇怪。后来她了解到,所有开“伤骨愈膜”的医院里,都有几台这样的仪器。
伤骨愈膜与高电位治疗仪又是什么关系?经过与一位经销商接触,记者解开了这个谜。
在该公司“伤骨愈膜”的宣传广告中,称其“列入上海市医保收费目录中”。经销商承认,这并不是事实,“我们是‘参考’医保收费”。
“你要把伤骨愈膜开成高压静电,至少得有一台高压静电治疗仪。”经销商说,“否则上面查下来,就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在伤骨愈膜进入医院之前,高电位治疗仪便以高压静电治疗仪的身份进入了医院。
这家公司本身并不生产高电位治疗仪,但他们有生产这种仪器的合作伙伴。通过经销商,这种定价是两三万元的机器,一两千元就可以买到。
但是,把高电位治疗仪打入医院显然不是目的,“高电位”治疗的一个周期是半小时,使用的病人并不多。“病人可能觉得耽误时间,”这位经销商说,“那你正好可以给他们开几盒伤骨愈膜。”
事实上,经销商所称的那种每台成本一千元左右的“高电位治疗仪”,大部分都是白送给医院的。而其前提是,“(用伤骨愈膜的)‘量’要足够大”。
这位经销商的一个比喻归纳了高电位治疗仪与伤骨愈膜的关系:“就像是饮水机与桶装水,如果固定使用他们一家产品的话,饮水机就可以白送一台了。”
经销商坦言,这种巧妙的操作模式,是他们多年摸索出来的。在其他省市的很多医院,只要医生把伤骨愈膜开成“治疗费”即可,而在上海,由于“管得严”,则需要借助一台“高电位治疗仪”。至于该企业与高电位治疗仪生产企业的内部如何结算,记者不得而知。但这位经销商透露,经营高电位治疗仪的那家医疗器械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已经“赚了几个亿”。
后记:
近日,就伤骨愈膜冒用“高压静电”治疗收费一事,陈晓兰曾向上海市卫生局收费处咨询,该处一位贺姓负责人明确表示:上海市卫生局从没批准过伤骨愈膜收费。伤骨愈膜冒用“高压静电”收费是“诈骗医保资金”,但表示这不是卫生局的事,建议她去药监局、医保局举报。与此同时,陈晓兰还了解到,与伤骨愈膜“配套”的、已经在上海市许多医院使用4年之久的高电位治疗仪,同样没有经过收费审核。
10月中旬,决心揭开这一医药黑幕的医生陈晓兰就诊某地段医院,随后,以“医疗欺诈”为由,将给她开过“伤骨愈膜”的那家地段医院告上法庭。据悉,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农民卖粮如何卖上好价...
“赌博干部”为何爱赌...
记者使命需要社会赋予...
装入个人腰包的钱能否...
银行:怎样赢得储户的...
农村合作医疗 新政推...
征地如何补偿 政府要与...
城市排名悠闲也是竞争...
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
不断探索提升执政能力...
为“官”要有真性情
建立新机制 实现新发展...
执法切忌越位缺位错位
党员讲话要有党味
心系群众抓信访 标本兼...
“最隐秘”的医保黑洞
为了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6万元出售“爱情”
英雄丈夫黄河救妻
“托孤”引发爱心涌
中介售楼引发诉讼
离婚不离家酿下悲剧
“联合国家庭”演绎人...
管一管这样停车
监督岗回音
挖路回填要夯实
公园健身器材请维修
低矮广告牌须调整
抵押物可依法裁定保全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