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商店千千万,莫不投本求利。但2004年5月4日,在沈阳市“东北日杂批发市场”开了这么一家店:店主没有投一分钱,是由批发市场的许多户个体商家为其赞助,争相向其无偿提供货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切的缘由在于这个小商店的背后有着一个美丽、苦难而坚强的17岁少女薇薇,而她,居然还不是这个小商店的“老板”……
3岁 居然成了挣钱“主力”
薇薇的家,住在沈阳市东陵区南塔社区,爸爸妈妈都是集体企业的职工。薇薇还有一个比她大6岁的姐姐。 薇薇自小聪颖,电视里播送歌曲,两岁多的薇薇只要听一遍,就能大声唱出来,让人称奇。
爸爸决心培养薇薇。1989年的夏天,每逢周日清晨,爸爸就用自行车驮着她,骑50多分钟的车赶到老师家,为薇薇进行正规的声乐启蒙。爸爸宠爱薇薇,父女其乐融融。
1990年5月23日上午,邻居家意外发生大火,在家休班的爸爸被烧成三度烧伤。不久,企业滑坡,父母下岗,两人的收入加一块不过150块钱。命运的变数,使妈妈的视力锐减,看什么都是朦胧的,而爸爸郁闷之极,大脑终于失去控制——变疯了。在薇薇家附近的“中国鞋城”大门口,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爸爸把衣服脱光,见人就追,没缘由地破口大骂……
薇薇童年的欢乐时光就这样终结了。
爸爸进了精神病院,家里失去了顶梁柱,3岁的薇薇居然成了挣钱的“主力”。妈妈领着两个女儿去卖雪糕,9岁的姐姐好面子,被一个半盲的妈妈领着沿街叫卖,到处是熟人,她觉得很丢人,常常开小差逃到一边,薇薇成了妈妈的惟一指望。于是,在鞋城摊区纵横交错的甬道上,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薇薇拽着妈妈的后衣襟,学着母亲的声音,长一声短一声叫卖雪糕……
薇薇长大点,明白事理了,急切地想多挣钱,于是,她干脆自己也背起了一个有她身体那么高的雪糕箱子。周围有20多个民工卖雪糕,可谁也卖不过薇薇,常常是妈妈的那一箱子还有一大半,薇薇的雪糕早就卖光了。摇晃着两条小辫子的薇薇有着唱歌的好嗓音,流淌的汗水在稚嫩的脸蛋上“画”出黑白相间的数条“道道”,叔叔、阿姨看着别提多心疼了,不想吃雪糕也天天买,自己不吃就送别人,“生意”做到这个份上了。
1991年1月,薇薇开始给爸爸送药了。东北的冬天,下雪、天冷、西北风狂吼,人们穿得厚厚的,躲在家里和寒冷对抗。可是薇薇不能,她心里“装着事儿”,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要走1个多小时才到精神病医院。
付款处的窗外,还没有窗台高的薇薇,踮起脚尖,很费劲地把一大堆零钱送进窗口:“阿姨,这是爸爸马世明今天的医药费。”
穿白大褂的阿姨看到下面一个拖着鼻涕,冻得通红的小脸蛋,心疼地叹息:“苦命的孩子,怎么回事儿啊?”
从医院回来,薇薇还要去南塔农贸市场买菜,再赶回家。妈妈眼神不济,做菜放味精,却常把食盐又放进锅里一遍;姐姐是一个“逛神”,常不在家,于是,做饭、收拾家务等所有活儿,都落到薇薇那远没有长成的小肩膀上……
11岁 成了家里的“当家人”
1999年,17岁的姐姐进入沈阳市第90中学读高中,学校要求每位学生交600块钱的学费。姐姐回家跟妈妈要,妈妈阴沉着脸:“没有钱!要先为你爸治病、家里吃饭。”姐姐哭着冲出了门。
为了交学费,姐姐出去在一家冷面店打夜工。一位另有所图的打工仔“慷慨地”给了姐姐600块钱,不知深浅的姐姐居然和打工仔同居了。半年以后妈妈知道了,简直要气疯了。
薇薇陪着妈妈去找姐姐,一见面,妈妈就大骂姐姐,姐姐也回骂妈妈。妈妈动手,姐姐竟然还手。胡乱中,姐姐一巴掌打到了劝架的薇薇脸上,撒野的姐姐脸色马上变白了。她推开妈妈,扑向小妹哭喊:“薇薇,姐对不起你!”
在家里,姐姐是最喜欢薇薇的。1993年元宵节,妈妈难得地领着薇薇和姐姐去南湖公园看冰灯,一张门票10块钱,三个人就是30块钱。姐姐说:“小妹那么爱唱歌,还不如把这笔钱省下,让小妹学唱歌。”从来都是姐姐说东,妈妈必然说西。头一回,妈妈采纳了姐姐的意见,第二天,就领着薇薇去沈河区少年宫报考了声乐班。后来,少年宫教芭蕾舞的李老师发现薇薇天生是跳芭蕾舞的好材料,就免费让薇薇进了舞蹈班。一年以后,薇薇就在省、市少儿文艺大赛中连连获奖,在省市电视文艺晚会上频频出镜……
姐姐和妈妈翻了脸,薇薇就来劝姐姐,她太小,不懂姐姐想嫁人的理由。可是,打工仔没有结婚的想法,一番争吵之后,姐姐离开了他。后来,姐姐先后又找了好几个男朋友,都相处得不太顺心,姐姐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了,而失去了对姐姐“控制权”的妈妈,在家里也对着薇薇又哭又闹。
特殊的位置,让小姑娘异常懂事,她对家庭、世事的理解,远远超出了同龄人。一次,薇薇口气很硬地对姐姐说:“姐,你做的就是不对!找对象可以,你别上人家那里住。你说你,这个住,那个住,到最后,你咋整啊?”
这话若妈妈说,姐姐肯定会跳起来反击。可是薇薇说的,姐姐就把脸转向一边,胸部一起一伏地沉默不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薇薇除了上学、卖雪糕、做饭、给爸爸买药、学唱歌和舞蹈,晚上还要像个尾巴似的跟踪姐姐,有时还要“软禁”她。
4个月以后的一天晚上,在一帮混混油腔滑调的哄劝下,心眼儿实在的姐姐跟着他们进了一家大酒店,他们左一杯、右一杯地热情劝酒,把姐姐灌醉了,拖到长沙发上……
就在这时,3个警察冲了进来——是聪明的薇薇事先报了警!
酒醒之后,薇薇对姐姐愤怒地吼:“你要出事,还要让我永远跟着你吗?”
姐姐满脸羞愧,终于远离了那些不三不四的小流氓。
姐姐回家了!薇薇再三叮咛妈妈少说姐姐两句,妈妈就尽可能地管住自己的嘴巴。可不说话不等于心里没话,她和姐姐互相不满意了,都要到薇薇那里去“告状”,自然,薇薇就没完没了地当上了“判官”。
在家里,姐姐常常还没有妹妹有主意。每天早晨,姐姐上学,临要出门,正收拾家务的薇薇总要操心地问:“带吃的没有?”
姐姐就收住脚步:“带点什么呢?”
“昨天买的黄瓜。”
“带几根?”
“两根吧,中午渴了吃,啊!”
薇薇里里外外一把手,她的成绩也没拉下,学了7年的声乐和4年的芭蕾舞,她成为沈河区少年宫那届声乐班和舞蹈班的尖子生。1999年,作为文艺特长生,薇薇考入沈阳市重点中学9中。第一学期,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学校排演芭蕾舞《天鹅湖》选薇薇当领舞,出色的表演让全校师生牢牢记住了这只美丽的“小天鹅”。
13岁 在零点生死线上挣扎
2001年1月5日,薇薇和妈妈正忙碌着打扫房间的四壁尘埃,在家休养的爸爸悄悄躲过她们的视线离家出走了。他爬上一辆前往新民市的长途汽车,在车上嘿嘿傻笑,说话颠三倒四,人们半路便把他赶下了车。原野白雪皑皑,滴水成冰,爸爸钻进一幢破旧的水泵房就再也没有出来。
父亲的死,沉重地打击了薇薇。1月19月,她出现了口渴、尿频、无力、呕吐等多种症状。晚上,正在做饭的薇薇一头栽倒在厨房地上,昏死过去。妈妈和姐姐忙把她送到沈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结果是Ⅰ型糖尿病,其中,酮体高达4个加号,尿糖3个加号……
妈妈的眼睛完全失明了。在医院里,她眼泪滂沱:“我们家没有糖尿病史,薇薇怎么一发现就是晚期呢?”
医生耐心解释:“长期的身体严重透支,精神上的沉重压抑和过度的操劳,都能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
班主任王老师到医院,她好心地问:“薇薇,老师和你商量一个事儿,要不要在同学中为你搞一次募捐活动。”
薇薇挺激动,一口谢绝了:“老师,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住院第15天,薇薇去办公室找医生:“阿姨,你看我这病,在哪儿都得养着,你就让我回家吧!住医院花钱,我家承受不起!”
阿姨说:“那不行!不用说别的,你一天要注射3针胰岛素。回家,谁给你扎?”
薇薇平静地说:“您教我得了,反正这病是一辈子的事儿,我得自己学会扎针。”
阿姨一愣:娇嫩得吹弹可破的小女孩儿,哪一个不怕扎针?她居然自己要给自己扎!为了怕自己疼痛而身体乱动,薇薇靠在一个墙角里,按照阿姨的指点,咬紧牙关,拿起了针管,哆嗦着瞄准了自己的大腿……
2002年3月29日,薇薇的病情再次恶化。妈妈把她送进了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中午11点,昏迷不醒的薇薇被送进了抢救室。下午1时,主治医生走出来对妈妈说:“人的生与死,有一条零点界线,你女儿现在就站在零点界线上,你们要作好思想准备。”
妈妈不管不顾地大哭起来,冥冥之中,薇薇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呼唤,她以微弱的口气,要求医生把妈妈叫进抢救室,说:“打电话……去找王老师!”便又昏迷过去。
妈妈明白过来了,她马上给王老师打电话。王老师流着泪对全班50多名同学讲了薇薇的病情,号召大家赶快捐款,后来,校长又在广播中激昂地作动员:“全校师生们,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马薇同学因为没有钱而离开我们大家……”校长的动员,让广大师生捐款23900元。
下午4时,近百名师生齐聚医院,走廊里哭声一片,医院领导感到了巨大压力。当主治医生告诉妈妈“给马薇准备后事吧”时,主管院长眼一瞪:“再去看看!”并急调两名经验更加丰富的老教授加盟会诊。
晚上8点30分,美丽的“小天鹅”跌跌撞撞地挣脱了死神怀抱。
16岁 站在北京领奖台上
按照薇薇的病情,医生告诉妈妈说,她最多只能活到20岁!
每一天,薇薇都活得很不容易。清晨5点30分醒来,她要为自己扎胰岛素。日积月累,她的臀部、腹部和大腿,布满了密密麻麻呈蜂窝状的针眼儿,肤色变黑,变成了“死肉”,后来针都很难再刺进去了。每扎一针,常常汗如雨下。
当疼痛的折磨、死亡的威胁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时,死亡往往是一种解脱。可薇薇不愿去死,她答应了捐助她的老师、同学,答应了妈妈,要为他们好好活下去,要永远活泼、积极、向上。
薇薇爱唱歌,在全国拿一个大奖是她在童年时就有的梦想。2003年7月,薇薇凭借一首通俗歌曲《城里的目光》,在辽宁赛区战胜2000多名选手获得进军北京的资格。可是,去北京参赛需要3000块钱,她哪有这笔钱啊?
关键时刻,姐姐挺身而出。自从小妹染上重病,姐姐像是变了一个人,她卖雪糕、打零工、承担家务活儿,并且终于找到了一个真爱自己的打工仔……
姐姐告诉小妹,日杂批发市场上那些老商家一听说薇薇要参加全国声乐比赛,一下就捐了4000块钱。
薇薇一听就生气了:“姐,我不喜欢叔叔婶婶们的资助!再说,他们挣钱也挺不容易。”
姐姐怯怯地说:“姐给叔叔婶婶们都打了借条。这笔债,我会挣钱帮你还的。”
2003年8月29日,15岁的薇薇在北京参赛,以一首通俗歌曲《勇气》,荣获“第十届全国推(文艺)新人选拔大赛青年通俗组”一等奖,实现了她“在全国拿一个大奖”的童年梦想。
薇薇的人生故事感动着大家。
2004年春节前一天,日杂批发市场工商所的所长李阿姨带领3位同志,拎着大米、白面、豆油来薇薇家扶贫慰问,在听说薇薇已到沈阳市女子艺术学校上学,但还有两个学期的学费没交时,李阿姨从自己兜里拿出了1200块钱。
回到所里,李所长思索开了:光给薇薇一家“输血”不是个办法,应该让她们有“造血”功能才行啊。
2004年3月8日,批发市场工商所宣布了一个决定:给薇薇家提供一个免费摊位,由张淑琴阿姨等一些业户先自愿“借”给她们货源,商品卖出去,把本钱再还给人家,工商所免去其税收。李阿姨最后微笑着说:“考虑到薇薇还在上学,妈妈又是盲人,所以,商店的法人代表由姐姐马池出任。”为了这个店“开门红”,李阿姨让广播员在五个楼层的营业大厅为薇薇的小店打起了“广告”。那天,人们排起了长队,姐妹俩从早晨一直忙碌到天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