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援藏干部倾情“追星”颂米林
 
发表时间:2004-10-19 10:55:27  来源:华西都市报
 
    福建省厦门市的援藏干部王松,一踏上西藏自治区米林县这片土地,就被她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神秘厚重的风土人情所震撼。作为米林县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县长的他,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与人合作创作了3首歌曲。在3年援藏时间只剩下不到1年的情况下,为制作MTV,王松不惜排除重重困难、千里追踪歌星,为谱写米林颂歌,传唱米林美曲扮演了一回追星族……

    2004年7月15日,援藏3年的王松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第二故乡米林,但他追星的故事却留在了米林……

    震撼 倾心谱写米林颂歌

    2001年7月1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松作为援藏干部,来到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任县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县长。

    “米林”藏语意即“药洲”,它位于西藏东南部的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腹地,属林芝地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玛拉雅山之间,距拉萨市480公里。

    米林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十几万公顷的草甸,相映争辉的山川河流,加上举世瞩目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标志性山峰———藏东第一峰(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等自然景观,使其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王松为之一振,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同事们一起深入米林的山山水水进行调研工作。

    王松和同事们来到米林县的羌纳乡,站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汇流处,看到了江水逆流而上而形成的波澜壮阔的江水倒流的自然景观。

    同时,王松还了解到米林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县内有17000多人,有藏、汉、珞巴、门巴、回、侗等9个民族,其中90%以上是藏族。而贡布地区特有的套头藏服(也叫“古秀”),则有一个凄婉的传说。相传文成公主因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被尼泊尔公主偷去,一时伤心过度,致使精神错乱,四处乱跑。当她来到贡布地区时,在自己脖子上套上一种刑具,以此来惩罚自己,后来逐步演变成贡布地区独具一格的藏装……

    王松被这里的一切震撼了!怎样才能让人们了解养在深山人未知的米林?王松工作之余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个问题。

    2001年8月的一天,他忽然想起民歌《康定情歌》和《达坂城的姑娘》,因口口相传唱,将达坂城和康定传遍神州大地。而歌曲《神奇的九寨》同样也是用歌声把美丽的九寨宣传得妇孺皆知。

    受此启发,王松决心在援藏的有限时间内把米林的美,创作成歌曲,让米林像达坂城、康定、九寨沟一样飞进千家万户。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松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政研室副主任刘建祥,谈起了米林的风光,两人都是感慨万千,滔滔不绝。王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对方。碰巧,对方的弟弟刘一澜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家住拉萨。

    2001年9月25日,王松特地赶往拉萨,在布达拉宫附近一个涮羊肉馆内与刘一澜边吃边聊。整个饭局,王松满口都是他的米林,他给刘一澜介绍米林的南伊沟、贡布民俗特色,还有那儿的雪山、草甸、海子和原始森林。

    王松谈得眉飞色舞,刘一澜听得如痴如醉。当对方“渐入”佳境时,王松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创作歌曲,我是门外汉,咱们合作创作几首有关米林的歌曲吧。”

    刘一澜“沉浸”在米林的美景之中,立即爽快答应下来。

    不久,刘一澜和作曲家边巴一起专程赶到米林。王松带着他俩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采风。

    他俩被米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倾倒,往往情不自禁,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次,他们乘坐快艇,在雅鲁藏布江上采风,两岸高耸入云的山脉以森林为裙、白雪冠顶,还有江中沙洲、绿洲密集,好一幅美景。刘一澜兴奋得忘乎所以,一下子从快艇上猛地站了起来,吓得王松一下子把他按了下来。这次采风,他似乎没有过瘾,又连续4次前往米林……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们对每个歌词都反复推敲,比如在《圣地南伊沟》中,刘一澜要用“香格里拉”一词,王松则认为还是用“香巴拉”最好;在《南迦巴瓦的诱惑》的一个用词上,刘一澜要用“衬托”,可王松坚持用“俯瞰”才好……

    很多情况,双方为了一个词、一个字在电话里吵得不可开交。但每经争吵后,统一了意见,两人总是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

    2001年10月,他们6易其稿首先创作出了《圣地南伊沟》;2002年底,他们再度创作了《南迦巴瓦的诱惑》;之后,又创作了《雪山的女儿》。

    执著 千里追星终被打动

    王松援藏时间为3年,期满后,他将回家乡厦门工作。他用2年时间尽职尽责超额完成了主要的工作任务,接下来,他就把心思放在寻找歌唱家、录制歌曲和拍摄MTV上。

    王松通过关系先后找到两个著名的歌唱家。对方张口开出税后80万元录唱1首歌的价格。后来,他们被王松援藏的精神所感动,降到每首40万元。

    即使是40万元,对王松等援藏干部和米林县政府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此事只好作罢。2003年7月底,著名歌唱家贺继红与导演邱亦瑜来西藏,同刘一澜合作拍摄歌曲《天上的布达拉》MTV的前期选景工作。

    贺继红父母在西藏工作30年,她出生在西藏,直到14岁才离开,对西藏有着深厚的感情。刘一澜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就打电话告诉了王松。

    8月1日,王松驱车480多公里赶到拉萨拜访贺继红。王松希望她能免费为他们拍录《圣地南伊沟》等3首歌曲的MTV。

    贺继红对西藏尽管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她可以无偿为米林歌唱,可这不是她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这需要导演、摄像、化妆、剪辑、乐队、后期制作等很多人的配合,而这些,都需要花钱。不说别的,仅化妆师一天的工资就需要3000元;一天的机器租金至少1万元;更不用说她所用的乐队、伴奏都是国家级专业人员,即便她一分钱不赚,仅成本费也要十几万元;因此贺继红没有答应他。

    第二天,贺继红一行乘飞机离开拉萨回北京,王松赶回米林。回到米林,他就迫不及待地给贺继红打电话,对她嘘寒问暖套近乎。

    贺继红明白王松的目的,直言相告:“你的事情,经费很难解决。”

    王松却盯着不放,希望她在拍摄《天上的布达拉》MTV时,搭个便车,顺便把米林的几首歌拍录一下。还说所有的拍摄人员在米林的食宿、交通问题由他提供保障。

    贺继红说,这不但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而且摄制组工作人员都面临严重的高原反应的挑战,即便她自己同意,导演也不一定同意。

    碰了钉子的王松不死心,只要一有空,就给贺继红打电话,死缠硬磨。

    贺继红走到哪儿,王松的电话就跟到哪儿。有时一天打几次,求她千万要帮帮他,帮帮米林人民。

    贺继红不胜其烦,发展到一看见他的电话就“头大”。最后,她忍不住在电话中对他说:“啊呀,你怎么这样烦人,我确实没这个能力。你干吗这么执著?你再给我打电话,我就关机。”

    她关机,他就给她发短信。几天下来,贺继红吃不消了,她答应考虑一下。看来有戏,王松窃喜,随后他又用米林的美丽诱惑她。

    贺继红曾看到过米林的风光照片,心中对米林很是神往,王松就说:“到西藏如果没来米林,实在太可惜了。至于你问我为什么要这么执著,我回答你,我们来这儿建了一些满意的援藏建设项目,可谓在米林留下“形”,我还想在米林留下“声”———歌曲,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米林介绍出去。如果完成这件事,才无愧于西藏,无愧于米林。”

    最终,贺继红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决定为米林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时,王松援藏的时间已剩下不足1年了。

    一个星期后,贺继红亲自做导演邱亦瑜的工作。邱亦瑜也被王松的执著感动了,他表示同意录制2首歌曲,并亲自给王松回话。

    接到邱导演的电话,王松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传唱 明星援手梦想成真

    为了节省时间,贺继红决定先在北京录音棚录音,之后再带摄制组来米林体验生活和实景拍摄。他们分头行动。负责录音工作的单老师按说不能少于3万元钱的底价,最后,他仅收了1.1万元。

    忙完录音后已是10月,贺继红一行要返回西藏拉萨拍摄《天上的布达拉》,然后再到米林体验生活及进行拍摄工作。

    王松为了表达对贺继红等人的感激之情,亲自带着车队去拉萨迎接他们。在拉萨,他们走到哪儿,王松陪到哪儿。在米林,王松对他们更是照顾得体贴入微,大到在原始林里用的帐篷、做饭用的炊具,小到雨伞、雨靴、药品,他都亲自一一安排,全力配合。根据导演要求,有一个场景是在当地开一个篝火晚会,需要100多人,在王松的安排下,3个村寨的群众倾巢而出,而他们每人15元的补助费,都是王松筹措的。
  在拉萨时,王松发现对方的摄像机很好,就有了请他们再给米林拍一部风光片的“贪心”。按说,对方为他录制2首歌曲,他本该感激不尽,不该再有什么非分之想。可是看到对方这么好的摄像机,他的心就禁不住“蠢蠢欲动”。

    他无法张口,就把导演及助手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从厦门带来的“铁观音”名茶请他们品尝:“你们可以多拍一些资料。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再给米林拍1部五六分钟的风光片?”

    剪辑创作一部五六分钟的风光片要200~300分钟的拍摄量,再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别说拍摄,就是步行起来都十分困难。看到这个得寸进尺而又“精明的”县委副书记,当时导演没有答复他。

    然而,王松并不气馁,他在等待时机。

    一天下午3点,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入口处、南迦巴瓦雪峰脚下拍摄《雪山的女儿》这首歌曲的背景画面时,突然乌云密布。王松心里一惊,如果天下大雨,拍摄时间又要往后推迟。

    他来不及多想,一边让汽车的音响对着山峰峡谷播放歌曲《南迦巴瓦的诱惑》和《雪山的女儿》,一边盘腿坐下祈祷,希望老天有眼,驱散乌云,让南迦巴瓦峰露出美丽的圣容,让他们的拍摄工作顺利进行。

    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半个小时后,云开雾散,景色一览无余,工作人员激动不已,不停地拍摄直到傍晚8点。

    之后,他们转场来到大峡谷的一个角落时,眼前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在碧蓝的天空下,金色的夕阳把整个山谷装扮得金碧辉煌,金色的山,金色的树,金色的水,还有漂浮在山腰长长的、软软的金色云带;极目远眺,南迦巴瓦峰耸立在天边,像神圣的女神向尘世间的人们献上金色的哈达,保佑人们幸福吉祥。此时,加上大峡谷入口处雅鲁藏布江水低沉有力的轰鸣和浩浩天风所构成的天籁之音,把这人间天堂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百年难遇的人间美景,让导演与王松激动得相拥而泣,贺继红也被神奇的米林感动得泪流满面。

    导演架起三角架,一口气狂拍直到太阳慢慢西沉。

    拍摄结束后,导演禁不住地对王松说:“真爽!真爽!”他终于痛快地答应给米林制作1部《七彩米林》的风光片。王松终于如愿以偿。

    由于过度劳累,贺继红回到北京一下子病倒了。2个多月后,病愈后的她在2004年春节前把制作好的母带《圣地南伊沟》寄给了王松。手捧母带的王松如获至宝,他利用回厦门过春节的时间,找了一家音像公司制作出一批光盘,并运回米林。

    2004年4月下旬,王松又收到《雪山的女儿》和风光片《七彩米林》的母带,这时离他7月离藏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王松再次赶回厦门,制作了几百斤重的一批光盘,又于5月20日进藏交给了米林人民。

    同时,西藏一新秀歌手刘瑜帮助他拍摄的《南迦巴瓦的诱惑》也制作完毕。王松一颗悬着的心这才彻底放了下来。

    在短短3年的援藏中,王松把米林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2004年7月15日,他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低唱着《雪山的女儿》离开了西藏,离开了他永生难忘的米林。

    目前,这些歌曲和《七彩米林》风光片不但在米林、西藏传开,《圣地南伊沟》、《雪山的女儿》的MTV已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西藏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及厦门电视台播放;与此同时,《七彩米林》也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内外主干线航班上播出……

    法国著名浪漫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原本就是一种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在寻找家园”。王松的米林情结正是这样的一种寻找。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