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民警等陌生人面前,杨一始终板起面孔,当记者举起相机的时候,他总会侧脸以对。
送行:好心人送行,杨一一言不发
3月12日晚11时,天气有点凉,河源火车站旅客比较少。杨一背着大旅行包,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响地跟在杨父的后面。
3月12日上午,本报记者连线河源日报社,通过河源日报社与河源火车站站长龚文斌和河源火车站派出所所长周国平取得联系。龚文斌和周国平当即表示“要把爱心接力传递下去!”。
杨父父子买的火车票是当晚11时30分的无座车票。28小时之后,杨父和杨一就能回到四川营山的老家。为了给父子俩提供方便,龚文斌和周国平想办法在火车上的餐厅给他们父子安排了两个座位,并叮嘱餐厅工作人员给他们配齐晚餐和夜宵,还买来一大袋食品给他们在车上吃。
质朴的杨父告诉记者:“这崽呀,表面上反感大家关心他、帮他,但他心里还是懂得别人的关心。”记者问杨父这次把杨一带回家后打算怎么办。“杨一说过他还想读书,这个学期刚开学不久,就让他继续入学读书吧。”杨父说。“倘若他以后又趁你们不注意离家出走呢?”记者问。杨父迟疑了一下,无可奈何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管他,只能由他自己的意见。”
出走原因:“要独立,要闯世界”
“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他突然不见了。”杨父说,本打算叫他学点手艺,没想到他竟离家出走了。
杨一的父亲杨父告诉记者,他一家住在四川省营山县四喜乡真井村三社,这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小山村。杨一3岁的时候,杨父和妻子到广东打工,他在河源,妻子在汕头。“只有过年,我们才回老家和儿子团聚。”杨父说,杨一从小就在爷爷奶奶家和外公外婆家轮流住,在老家上小学。“他没别的爱好,就喜欢看电视。”杨父说,杨一从小就有心思、有主见,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
2005年暑假,杨父把杨一从老家接送到妻子那里,让他在汕头一所小学读书。去年春节,杨一和他妈妈来到河源和杨父团聚,年后杨一又随母亲回到汕头。新学期上了一段时间后,杨一突然对杨父夫妻说他“不想上学了”,他“要独立了,要到外面闯世界”!
“实在劝不住,我们也没办法,只好随他。”杨父说,为防意外,他决定把杨一接到自己身边学手艺。“没想到,他在这里没住上多久就出走了。”杨父说。
出走日子:家人天天以泪洗面
“他连一件衣服都没带,更不用说钱了。”杨父说,杨一不见后,他和姐姐一家以及工地上的老乡在河源到处找。每天下午下班后,他就一个人跑到河源市区一些热闹的街道、花园和游乐场所去找,找到深夜才回工地睡觉。“以为他一个小孩子怕黑,应该会出现在人多的地方。”杨父说,有一次,一个熟人说在河源市区某个地方见过一个邋遢小孩很像杨一,他和亲戚朋友就在那个地方找了3天,但没找到。后来,妻子也专程从汕头来河源,同杨父一起找,但一直没有消息。
“那个时候找他找到心慌慌啊,只要别人一提起他,杨父就泪流不止。”杨父的姐姐杨女士说,他们就这样苦苦找了两个多月。后来,杨父说他和家人想通了:杨一是铁心“要独立,要出去闯世界”;“他想回来时不用找都会自己回来”。因此,杨父既没登“寻人启事”,也没到河源以外的地方去找。杨一失踪两个半月后,杨父便急匆匆赶回四川老家盖房子去了。杨父说,家里的房子很破,他和老婆在外面打工10年了,好不容易存了点钱,打算建栋三层楼房,等杨一回来住。
出走感言:后悔离家出走
杨父说,前几天在老家一所小学教书的小妹突然接到从惠州市大亚湾区一派出所打来的电话,说杨一在惠州,叫杨父马上去接。听到消息后,杨父马上与河源的姐夫联系,让姐夫先把杨一接到河源。他放下手中的活,急急忙忙由四川朝河源赶。杨父说,看到失踪了大半年的儿子杨一好端端的,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杨父感谢本报记者对他们父子的关注,并委托记者代他一家人感谢大亚湾区质监、公安部门,感谢好心人的惠州人和河源人。
杨父说,这几天家人问杨一知不知道家里天天在找他。杨一说,他也很想念家人,但没有任何联系电话。“我很后悔离家出走。”杨一对杨父说。
出走故事:两度送进救助站
据“黑心棉”作坊的老板娘刘女士介绍:杨一说他爸爸在河源一个建筑工地上干活,妈妈在汕头打工。去年暑假他爸爸把他从老家带到河源,说不给他读书了,叫他在工地上做工。因爸爸动手打他,他便卖掉了爸爸工地上的一台吊车,凑了路费一个人赌气跑到东莞。后来估计是没钱了便在东莞街头流浪,两次被人送进救助站。直到被“阿洪”(音)“捡”到,并把他带到刘女士的“黑心棉”作坊。
“黑作坊”里做童工月薪300元
刘女士说,去年10月份的一天,她丈夫的朋友“阿洪”把杨一带到她家。当时她和丈夫看杨一人小,怕影响不好。但杨一却很愿意留下,还说:“你们到哪,我就跟着到哪。”于是,刘女士夫妇给了阿洪400元介绍费,便留下了杨一。给杨一开的条件是:“包吃住,每月300元,工资到年底一起结算。”
“别看他年纪小,他真是什么心思都有,根本不像个13岁的小孩。”刘女士说,当天大亚湾区质监执法人员查她“黑心棉”作坊时,她发现杨一偷偷跑出去,再后来,带来两名民警,向她要工资。
获救过程:查“黑心棉”作坊发现童工
“发现他时,他正在不停地干活。”惠州市质监局大亚湾区办事处余副主任说,3月6日上午他们查大亚湾区西区一家“黑心棉”加工窝点时发现了杨一。
“我们烧毁‘黑心棉’时,杨一就站在一边。”余副主任说,当时他脚穿拖鞋,身穿单衣,抱着肩膀,瑟瑟发抖。
“你是老板娘什么人?”“老板娘不是我什么人。”“你是哪里人?”出于警觉的执法人员经过一番盘问,得知他叫杨一,是被骗到这家“黑心棉”作坊的。
“当时我们都吓了一跳。”余副主任说,他当时就将情况上报给惠州市质监局,并马上打110报警。随后,大亚湾区西区派出所民警将杨一带到派出所。
“攻心战”才说出真实地址
3月6日下午5时30分,记者在大亚湾区西区派出所见到了杨一:穿一套深蓝色的运动服,身子很单薄,约1米2的个子。民警给他打来的盒饭已搁了很久,但他却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视机看,对盒饭、民警和记者的问话无动于衷。
记者问他:“是哪里人?”他脱口而出:“四川营口人。”当记者表明身份时,杨一的眼神显然带着失望和不屑:“我又不上报纸。”记者再问他“营口是县还是市”时,他全然没听见一样,干脆把身子背对记者,不耐烦地说:“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民警们苦笑着说:“一个下午了,他都是这样,什么都不说。”民警告诉记者,他们想尽了办法想从杨一口中问出更多关于他的家庭背景、个人资料,但杨一均闭口不谈,这令他们十分头疼。记者试图耐心地开导他,他却回了一句:“你们别把我当3岁小孩,反正营口是个县城,拿到钱我就自己回家,问那么多干嘛?!”把记者和民警当场噎住。
3月7日上午,杨一似乎忍耐不住,终于说出他家具体地址。几经周折,大亚湾区西区派出所民警终于联系上杨一的姑姑。
大亚湾区西区派出所的值班民警告诉记者,杨一在派出所住了三天两夜。这段日子里,他们真正“领教”了杨一的倔强和叛逆。值班民警每天轮流对他进行“攻心战”,和他聊天,但杨一就像摸透了民警的心思一样,始终不肯说。有一天晚上,他还偷偷跑出派出所,后来又被民警追回来。
报料人:李小姐 奖金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