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打磨思维的锋芒
 
发表时间:2007-03-03 15:25:17  来源:惠州日报
 
——读陈梦然《花瓣上的露珠》
 
    读完《花瓣上的露珠》,深感欣慰。

    笔者长期在高校教书。当下使用母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述,实在是大学生的弱项。岂止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教师于此亦不擅长。陈梦然的散文,确实令人感到耳目一新。我所接触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难以写出这些好文章。

    卓然不凡的独立思考是《花瓣上的露珠》最显著特色

    《花瓣上的露珠》最显著的特色是卓然不凡的独立思考。按照聂茂的见解,《永远的旅程》堪称“哲思篇”,《飞舞的落叶》则是“情感篇”,《流血的痕迹》可列“评论篇”。笔者浏览了这三部分的作品,深感都是梦然同学独特思考的结晶。“心之官则思”。她将思考以后的结论,交融着理性与感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直言不讳,不矫揉,不造作,保持着思考与抒情的原生态!尽管梦然思考的结论,有些笔者不敢苟同,但仍尊重她那种不拘一格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不说违心话,不受前人和名家的桎梏。

    首篇《北京气度与文化》,可以称得上集子中最富于哲思的佳作。你看:

    ……北京集纳了五湖四海的文化,养育了千年历史,纵观横观都无法使她割舍任何一种历练,正是这难得的经历,成就了北京独树一帜的文化氛围,成为无论古今,无论中外的瑰丽奇葩。也正是北京,将这数不胜数的文化进行过滤、沉淀、搅拌,成就了无可比拟的独特文化。

    聂茂欣赏的是梦然使用的拟人手法,所谓“她似乎来不及多加思考,就在旗袍的外面套了件牛仔,在龙的身后养了鹰……”等形象文字,我则激赏上面所引那大气磅礴的史论文字。北京的气度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气度与文化深厚积淀的象征,她既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更吸纳了中国四面八方乃至世界各国文化沟通与交流的积极成果,过滤、沉淀、搅拌,“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取其精华,舍其糟粕,这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正如天安门广场的庄严博大,这才是北京的气度。梦然在一小段文字中,将时逾千年历史时空中的文化,进行了概括与抽象,非善思者不能为此!平时的读书灵感和知识积累,被综合思考充分地调动起来,精彩的语言便溢于言表。惜乎文字直而无曲,令人只能感觉到“飞流直泻三千尺”的豪迈,尚欠“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跌宕。

    《想念地坛》则分明地显示了史铁生的深刻影响。梦然从史铁生沉静的思想中,透视到了作家肉体到精神的磨难与挣扎。地坛见证了史铁生,史铁生也以自己的艰难拼搏与丰硕思想参与了地坛经纬的编织。然而,时空无涯,生命有涯,个体的痛苦与爱情,辉煌与遗憾,归根结蒂还是要湮没在时空的永恒中的。梦然在地坛前,拷问着自己的生命,推求着自己的价值。任何人、事,将来终究要归隐到无限永恒的时空中去,地坛就是见证!那么,在“树叶沙沙的声响”中,“我”能不能像史铁生一样融进人们的思念中去呢?梦然《想念地坛》是一篇独出机杼的文字。在特定的氛围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其题材虽然古已有之,但梦然的思考仍然带有她平静、睿智的独特色彩,绵长而纤细,余音袅袅。这种将个体生命的价值放在“一瞬”与“永恒”相对比中来思考,对于众多浮躁而急功近利的青年而言,无异于寥若晨星。

    《永远的旅程》从探索人生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出发,运用抽象思维,主张注重过程的学术思维,“运用到人性的修炼中去”,亦即通常说的修养。既然修养无止境,那么人生就没有止境。修养终生,内外兼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停顿地改造主观世界。“这种旅程艰辛而徒劳”,这并非哀叹,并非感到个体生命的渺小。这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弘扬,“人类的一切伟大都产生在这追寻当中”,修养、追寻,构成了人类永远的旅程。这是梦然同学表现的智者的顿悟!

    偶有“离经叛道”语言,但仍率真而不加包装

    《飞舞的落叶》为第二编。梦然以此来命名,恐怕良有深意罢。“落叶”最终必然归入大地,但它落地之前,仍要彰显生命的本能,像精灵一般在空中飞舞。毋庸讳言,此篇深受周国平关于人际关系冷峻看法的影响,表现出些许孤独而寂寞的思索,颇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作家们探索人生时的心境。文中偶有一些“离经叛道”的语言,但仍然是那么率真而不加包装。

    第二编的代表作当推《寻找美丽的旅程》。梦然寻美旨在“以人为本”。温润清新的南昆山是簇簇竹林的福地,却不宜松树成长壮大。青松,理应傲然屹立在悬崖峭壁,面对着狂风暴雪,才能健康成长。树犹如此,人更要寻找适合才能展露的平台、灵魂归属的天空。城市的喧嚣与大山的寂静、城市的污染与大山的明净,不仅向人们昭示了保护大自然生态的必要,更主要的乃是指明遭到诱惑与污染的心灵,亟须经常涤荡。天人合一,首先是人的心态的和谐。梦然的思维在大自然的滋润下,特别地灵动飞飏。她找到了美的真谛,她撰写了新世纪的《归去来兮辞》。

    《流血的痕迹》这编以《痕迹》为命名是很有眼光的。此编二十多篇文章大都是对于作家作品的评论,个别的还涉及教育教学方面。依然是我手写吾口,言人所不言者。其中《流血的痕迹》是对于父爱的博大深沉和儿子作为血友病患者的坚韧的讴歌,构成了此编悲壮的基调。有爱便有憎,《评论的苍白》《说说语文教育》等篇则针对文艺评论和语文教育的弊端,给予了切中要害的针砭。

    虽然属于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晶,但在深刻性与沉稳度方面仍显不足

    限于阅读的仓猝,对于《露珠》,暂时只能作出上述浮光掠影似的点评。作家聂茂关于《露珠》结构上的精致圆润,语言上的流畅优美,风格上的浓郁人文气息,都给了很高的评价。笔者对于聂茂的评析,都很同意。但我仍想强调,《露珠》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思想冲破了 “牢笼”,从而充满了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思辩色彩。当然梦然年龄尚轻,阅历不深,对于社会、艺术、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尚欠深刻透彻的了解。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不识愁滋味。笔者深信,一旦梦然经过岁月的洗磨,社会的考验,人生经验教训的总结,这种状况定会得到改善与升华,某些“学生腔”也会得到纠正。但我期望,现在洋溢于《露珠》全书思考的锋芒,直笔无隐的风格,不要被磨圆挫钝。     (李靖国)
 
不合格奶粉仍在销售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