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后运
近日,全国两会将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新农村建设。有些代表、委员提出: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新村庄建设”,甚至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变相打造政绩工程,从中谋取私利,给农民带来伤害。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工作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较多,有的歪曲了中央的政策,伤害了农民的感情,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与个别领导官僚主义严重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官僚主义的“病根”在哪里呢?我们不妨分析“症结”所在。
一是“懒”。思想上怕艰苦,对农村的问题、农民的思想状况,不愿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工作上怕麻烦,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照抄照传,机械地订措施、发指示;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亲手处理,而是层层下放;不懂的问题不愿问,不会做的事情不愿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以说“懒”是滋生官僚主义的土壤。
二是“浮”。就是一些人心气浮躁。你让他学习,他坐不住、静不下来;你建议他注意提高能力,他自满十足,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种“浮”主要还是表现在工作上,对上吹吹拍拍,这里“汇报汇报工作”,那里“打探打探消息”,猴子屁股坐不住,喜欢东跑西颠,心思不在农村,身子不在基层,对农村的情况若明若暗。所以作决策、抓落实只能凭主观意志。“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乱拍板”。这样怎能不出问题呢?
三是“利”。有些同志工作不是从实际出发,也不是落实新农村政策,而是以自身利益为标准,怎么有实惠,于己有利就怎么做,怎么能显示“政绩”就怎么办,怎么能产生“轰动效应”就怎么干。为出名不惜搞一些“样板工程”,“形象工程”,以求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以此为出发点干工作,怎么不脱离实际,又怎么能抓住解决问题的要害?!
四是“混”。有些同志或是年龄偏大,或是职务将至本级年龄上限,感到发展无后劲,提升无指望,正所谓“船到码头。车到站”,因而工作劲头不由自主地松了下来。到农村去有时仅仅只为“身到”,农民给什么就看什么,农民说什么就听什么,自己不多问,不多说,不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