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树
近来,《东江时报》为农民工做了两件好事:一是针对农民工春节前“回家难”问题,联合中国移动惠州分公司于今年2月10日从惠州开出两趟温暖客车,免费将80名外来农民工平安送回广西百色和湖南永州;二是近日与惠城区人事局人才市场联合举办大型招聘会,“帮助农民工免费找工作”。
从反馈的情况看,这两件好事的效果都很好。春节假期结束后,坐“温暖客车”回家的80名外来农民工大都重返惠州。如家在湖南永州的蒋某兄妹,免费回家过了春节后,哥哥年初五就回到惠州原公司工作。妹妹也仍然选择来惠州工作。她说,“我曾经去过其他一些城市,相比之下还是惠州好,惠州人热情,在这里工作生活更舒服。”早已回原厂工作的广西农民工李某夫妇也说,“我们把免费回家这个事情讲给在其他地方打工的乡亲听,他们都很羡慕”,“惠州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好地方,我们愿意在这里继续工作下去。”招聘会也办得很成功,5000人求职有3000人达成就业意向。
本来,《东江时报》作为本地的主流媒体,按照既定的办报宗旨把自己的“田”“种”好就行了。免费送外地农民工回家、免费帮农民工找工作,都不是他们份内的事情。但我认为,《东江时报》等单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情关心在惠州打工的外地农民工,实际上是在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惠州作贡献,是在为我市营造优越的留人环境,从而营造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
因为,良好的投资环境是由方方面面的条件形成的,除了用地、交通、通讯、能源等“硬件”和政府及各部门的优质服务等“软件”之外,有一个优越的用工环境也至关重要。马克思的资本增值理论告诉我们,有人没资本不行,有资本没人也不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者之所以纷纷到我市投资办企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但经过多年发展,近年来企业招工越来越难了。有些企业因缺乏工人,许多订单都不敢接。在此情况下,要继续拥有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就要努力解决好人才“招得进,留得住”的问题,使企业有工可用。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密切配合。作为企业,要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善待工人。作为政府,要坚持外来民工和本地职工一视同仁,解决好外来民工看病、子女上学、参加社保以及维权等问题。而作为社会各方面,则要有“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一家人”的情怀,对外来工生活上工作上能帮则帮,热情待人。常言道,“留人要留心”。只要能让外地工人深深感受到惠州特别有“人情味”,他们就愿意来惠州工作,我们就能招得到并留得住外来工。所以,关爱农民工也是一种投资环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各部门、各单位都能不分份内份外,各尽所能,为广大外来工人多做些排忧解难的好事实事,如果全社会都能伸出热情之手,共同关爱新来的“客家人”,我市对外来工的“吸引力”就会无比巨大,到我市工作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从而给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用工环境,为惠州的经济腾飞增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