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宁园
早在刘心武的“红学研究”与易中天的“品三国”受到热烈追捧之时,笔者就猜测他们在红得发紫的同时,一定会受到从事《红楼梦》研究和三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批评,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最近,笔者母校一位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述《论语》、《庄子》,引发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6名博士、1名硕士、1名学士的激烈批评。博士们对近年来一批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新星”们表示了质疑,认为他们“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了。博士们批评之后,更多的网友又对博士们的批评进行了“批评”,甚至骂博士们为“跳梁小丑”(见3月10《惠州日报》)
对于文化界这等热闹的景象,笔者认为是好事,甚至是大好事。《论语》、《庄子》、《三国》、《资治通鉴》乃至《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些经典、史籍、艺术巨著,过去有多少人去阅读关注啊?青少年学生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上能够接触到极其有限的几个选段、选篇之外,一入大学便泥牛入海。除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几个专业的大学生能读到较为系统的原著,其他的博、硕、学士,于此几近盲人。
眼下,在传统文化和国学热的时代背景下,于丹、刘心武、易中天这些女士先生们首当其冲,以自己的考证、研究、品读,来鸣锣开道,激发大家特别是普罗大众读书的热情,让尚属高雅的文化“演讲”,去占领受众们业余的时间,高潮时甚至万人空巷,合家坐在电视机前洗耳恭听,这比浪费大量宝贵时间去看“超女”、“梦想中国”、“黄金甲”等节目不知要强多少倍!因此,于丹、刘心武、易中天们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筚路蓝缕之功,是不能抹煞的。当然,他们几位在“百家讲坛”的演讲,效果也不尽相同。刘心武口才差一些,又充塞“考证”,弄得受众索然寡味;易中天不乏谐趣幽默;于丹则字正腔圆、充满激情,因此拥有更多的“粉丝”。易、于两位的临场效果就更佳些。文化的传播,本来就是分层次的,受众的感觉难免千差万异。于丹、刘心武、易中天的传播,基本上能够适合大多数受众的求知欲望与品尝口味,这当然应当首肯!
但是,笔者认为于丹、刘心武、易中天的演讲,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或研究。作为普及性的讲座,像他们这样天马行空自无不可。但如果作为专业授课,这种演讲的主观随意性成分就太大了。照此办理,必然误导学生,误人子弟。譬如,葛红兵教授对易中天的批评,认为易中天把三国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归结到个人利益、个人品格上去讲有庸俗化的嫌疑。又如网上署名陈云发的文章,认为对易中天的“品三国”的炒作应适可而止,还是应当引导受众去读原著。对三国史有兴趣的人,应去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而对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应去读《三国演义》原著。易中天的“品”,可引为借鉴,但代替不了对原著的阅读。笔者对于葛红兵、陈云发的意见是赞同的,特别是陈云发的意见。吃别人嚼过的馍,不仅不是原汁原味,而且往往很不卫生,容易感染疾病,最后得不偿失。关于这一点,刘心武、易中天先生大抵也不会否认的吧?于丹女士倒坦率地承认:“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于丹《<论语>的温度》)其实,作为一位大学教授,对于莘莘学子理应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来,对于《论语》、《庄子》等经典,绝不可回避“讲解和辨析”!没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辨析,举一反三,又怎么能上升为“心得”、“体会”呢?无非在经天的日月与行地的江河面前,虔诚地端出自己的理解、体会与感受来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一家之言百分之百的正确呢?
博士们批评于丹显然太过分了。你可以不喜欢她的讲述的内容,甚至演讲的风格,但不能不准人家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网友对博士们批评,到了辱骂的地步,那就更不可取了。
其实,于丹、刘心武、易中天等女士、先生们真正需要指出的弱点和不足,乃是他们的演讲似乎有点偏离了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主旨,并没有立足于“在国民心中深深植入民族之根”的基础上,淡忘了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让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激荡在受众胸间,从而转化为无数老百姓勇于创新、勇于奋进、勇于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之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