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今天的许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都曾经在过去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作出过重大贡献,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偿就已成为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紧迫的社会问题,而公共财政的直接投入,就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十分有效的方法。
·政府应该对社会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改革,使之更加民主和透明,从根本上规避公共政策的失误、社会制度的失范和政府职能的错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我市“村村建立卫生站”的巨大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一定成就,更给我们建设和谐惠州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迪,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工作思路。
启示之一:执政理念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在“十一五”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市需要投入财力解决的问题很多,市委、市政府将关注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广袤的农村地区,投向了广大农民群众,以大气魄开展农村卫生站的建设。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执政理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带来的必然工作思路。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在于:我们事业的终极目标是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就应该在执政理念上进行大胆创新,不能再将发展的目光仅仅盯在经济速度的提高上,盯在经济规模的扩张上,而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正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执政理念的创新,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使我们的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从长远来看,它更是我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建设走向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市“村村建立卫生站”的成功昭示我们:执政理念的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
启示之二:公共财政投入是建设和谐社会主要动力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市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在广东省地级市中并不靠前,但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卫生站的建设中,至2006年11月底,仍然投入了高达40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为农村卫生站建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财力保障。这给了我们又一重要的启示:公共财政的投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我们知道,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贫富分化,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诸多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使他们能够与经济社会的繁荣同步发展,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问题。邓小平同志晚年最为关注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三农”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对社会利益再分配和对弱势群体进行经济补偿。而公共财政的直接投入,正是我们解决这一社会难题的重要举措。
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意义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迅速改变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落后面貌,实现全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二是可以顺利解决如何进行经济补偿这一社会难题。许多今天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都曾经在过去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偿就成为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紧迫的社会问题,而公共财政的直接投入,就成为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十分有效的方法。政府承担起基本的社会保障责任,公共财政加大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导向性投入,理应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方向。
启示之三: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和透明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最佳选择就是在促进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管理制度的转型,使管理制度走向民主和透明。在实现“村村建立卫生站”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就非常重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突破管理机制难点,使卫生站的建设和管理在制度上走向民主和透明。例如,对于建设村卫生站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对于卫生站资质的审查坚持政策透明,严把人员准入关,实行社会公示;对于村医的工资补助实行一人一卡的管理方式,将工资补助直接发放到个人手中;村民对于村卫生站的收费和服务实行民主监督,等等。正是这些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措施,为我市村卫生站的顺利建设和建成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政府应该对社会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改革,使之更加民主和透明,从根本上规避公共政策的失误、社会制度的失范和政府职能的错位,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新的动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我市“村村建立卫生站”工作的巨大成功,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将我市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我市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其影响将是长久而深远的。
(执笔:张海燕、杨毅、黄娥娇、丘战、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