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享是和谐社会基本原则
李炳炎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奋斗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利益分享”的新理念承认社会各个主体的经济权利,承认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利益分享”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突破了“利益独占”的传统思维的束缚,主张把建立全社会的利益分享机制,作为克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
特色是和谐城市的灵魂
徐宗威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国用了短短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洲200多年才达到的城市化水平。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千篇一律”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建设雷同,缺乏个性和地方特色,使城市面貌和城市形象大打折扣。改变“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状况,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跟风不攀比,反对贪大求洋,反对铺张浪费,尊重城市历史,弘扬优秀文化,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城市建设管理,使中国城市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农村教育存在3大问题
李娇萍、王越群、田彩萍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撰文指出,目前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存在3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城市学校教师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学校教师短缺并存,广大农村尤其偏远山区合格教师奇缺。二是与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低下。三是由于学生失学严重,导致部分教师对农村教育发展失去热情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