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产业分工
王佳宁、胡新华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现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的梯度转移将在不同区域之间日趋扩大。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而东部的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将向西部转移,或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另一方面,包括高端劳动力、资本、部分产业、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比如研发、营销和公司总部等)也将逐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将进一步加强。在这种趋势下,我国东部地区将以发展商业、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中部则以发展工业为主;西部则在注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着重改善生态环境。
多中心是城市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王光荣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指出,从单中心集中发展转向多中心发展模式,是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中的当务之急。集中和分散是城市演变的两大作用机制,一味地集中或一味地分散都不能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多中心发展模式把集中与分散有机地结合起来,能疏散城市在中心区的高度集中,实现聚集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能有效地维持各核心的平衡协调发展,避免中心区的激烈竞争,有利于维持中心的活力,对人口和产业保持稳定的吸引力,从而有效地阻止城市的郊区化和空心化。鉴于我国城市发展多中心的特殊性,应当把重点放在新中心的建设上。
教育价值重构必须回归“以人为本”
倪胜利、张诗亚在《中国教育学刊》撰文提出,教育理论之所以难以应对现实的挑战,其根源在于教育的工具性蜕变与教育之道的迷失。教育价值的重构必须解读先哲智慧,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探索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回归教育“以人为本”之道。 回归教育之道,不可忽视国学这一重要思想精髓。在我们华夏文化的宝库中,存在着大量被忽略和遗忘的文化精华和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价值重估,对探索教育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和解读的基础上悟出教育之道的本源和终极关怀所在,进而在教育观念、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教育的价值重构,这是解决当今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根本思路和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前提。
从未来汽车社会角度关注汽车产业
王世军在《同济大学学报》撰文指出,中国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更为关键的是,大众汽车消费将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汽车社会,从未来汽车社会的角度关注汽车产业。而能否以汽车产业政策提升到汽车社会政策,是关系到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